4月1日,行唐县博物馆考古厅陈列的故郡遗址2号车马坑“殉牲坑”头蹄葬动物头骨。河北日报记者 龚正龙摄
春日行唐,嫩绿中透着一股沉静。穿过县城内的河流和街道,正式建成开馆仅一年半的行唐县博物馆悄然矗立。“这里是行唐的‘时光胶囊’,封存着从新石器时代到近代的文明密码。”行唐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闫炜说。
进入一楼展厅,仿佛瞬间穿越数千年——
新石器时代的石斧、商周的青铜鼎、汉代的陶罐等文物展陈有序,串联起这片土地的文明脉络。“大家看,这枚刻着‘南行唐’的三孔布,可是咱们行唐的身份证!”讲解员王彤指着展墙上一枚锈迹斑斑的战国货币图片,语气中带着几分自豪。“原来咱老祖宗的钱长这样啊!”几位前来参观的老人仔细端详。相传,4000年前,尧帝南巡至此,“南行唐”由此得名。战国时期,这里商贾云集,40多种诸侯国钱币在此流通。
进入二楼考古厅,场景肃穆恢弘——
5车16马豪华车队“定格”在20米长的复原坑中。“这可是‘春秋战国版劳斯莱斯’啊!”行唐县博物馆副馆长盖陆平告诉参观者,行唐故郡遗址的发掘震惊考古界。这座战国早期鲜虞贵族墓中,2号车马坑的5车16马陪葬阵仗远超“诸侯驾四”的礼制,最前方的“殉牲坑”还埋葬着400余颗牛马羊头骨。
“中原青铜礼器配上草原殉牲习俗,生动地反映出中华文明的融合特性。”盖陆平带领参观者们走到另一处展柜前,只见柜内一件贴金虎形牌饰虎目圆睁,旁边是一件带有龙纹的鼎。“鲜虞以虎为图腾,我们将这件虎饰和龙纹鼎摆在一起,更能充分展现中原文化和草原文化的交融。”盖陆平说。
转过长廊,一面巨幅壁画映入眼帘——
菩萨低眉,衣带当风,色彩斑驳却气韵生动。这是行唐清凉寺三菩萨壁画的等比例摹本,而真迹则悬挂于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厅。“20世纪20年代初的一个深秋,壁画被分成12块运出国,换来的钱建了一所学校……”闫炜给游客们讲述着壁画的曲折经历。2017年,河北壁画专家郝建文组建26人团队克服种种困难,对壁画进行等比例临摹,后无偿捐赠给行唐。2023年7月,行唐县博物馆正式开馆,壁画摹本永久展出。
如今,围绕壁画拍摄的纪录片在展厅播放,游客们还可“拼图”复原菩萨真容。看着孩子们在互动屏拼凑着莲花座、菩萨飘带,一位参观的老人点头说:“真迹虽然还未回来,但文化的魂儿回来了。你看,小娃儿们拼得多认真,这就是希望,文化传承的种子在悄然生根。”
作为县域馆,行唐县博物馆并不高大恢弘,却蕴藏着独特的“生存哲学”。
“一馆一城一世界——‘小而美’的智慧,在于更接地气、更方便快捷。”闫炜坦言,“我们打的是‘精准牌’——紧密结合考古,立足研究成果,用鲜活的行唐故事讲燕赵历史,增强乡土情、自豪感。”
“古县千年”用光影演绎境域变迁,人们沉浸在马车投影中;临展区定期举办“岁月回声”活动,村民捐出煤油灯、木纺车等,展柜成了跨越代际的对话场;周末“考古小课堂”上,孩子们用橡皮泥捏“青铜鼎”,用乐高搭“车马坑”;“小小讲解员”培训中,方言与普通话交织的导览词透着乡土的亲切……
县域博物馆,更是扎根基层的文化传播阵地。行唐县博物馆游客中,七成是本地居民。“以前觉得博物馆是给学问人看的,现在遛个弯就能瞅两眼老祖宗的家当,方便!高兴!”65岁的王利国是行唐县博物馆常客,他告诉记者,这座“小而美”博物馆还与乡镇文化站联动,用“流动展板”将文物故事送到田间地头,还积极参与承办庙会,把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传播到一条条街巷和一个个村子。
记者离开时,夕阳为这座小巧的博物馆镀上一层金边,它像一扇窗,让人们看清自己从何而来;又如一座桥,将历史的碎片悄然缝合。文物会老去,但文明永远年轻。(河北日报记者 龚正龙)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