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安波福的“中国棋局”:2027年实现国内供应链全球覆盖|钛度车库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7 13:11:00    

安波福雷达视觉一体感知系统

在智能电动化浪潮的冲击下,中国汽车供应链行业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本土企业凭借技术突破与成本优势,正在高附加值领域实现对跨国巨头的替代;而传统跨国供应链企业则加速“深度本地化”,试图通过绑定中国创新链重获主动权。

2025上海车展期间,跨国供应链企业安波福首次推出了由中国本土开发、知识产权属于中国的风河实时操作系统(RTOS)和风河虚拟化平台Hypervisor。据介绍,这两款本地化产品不含国外管控组件、不受出口管制限制,相关的工程服务与技术支持也完全本土化。

“最近随着地缘政治的挑战,自主可控对我们这种国际性企业来说也成了一个挑战”,安波福中国及亚太区总裁杨晓明坦言,“关键在于,国际性企业能不能够在任何条件下,都保证中国客户供应的连续性、可靠性和不可中断性。”

这番话,既是对现实的清醒认知,也是对未来格局的明确宣示。

安波福的前身德尔福曾是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在经历了2017年的拆分后,德尔福母公司更名安波福(Aptiv),将动力总成业务完全剥离,仅专注于汽车电气化和智能化业务。

作为一家传统汽车供应链公司,安波福正在中国市场展开一场前所未有的布局。从连接器到操作系统,从芯片到算法,安波福试图打造一条完全自主可控的本土化供应链,并以此赋能中国车企的全球化野心。

争夺中国本土化“话语权”

过去几十年,跨国汽车供应链企业在中国的发展模式经历了从“低成本代工”到“深度本土化”的转型。

早前,跨国供应链企业大多是“海外研发+中国制造”的模式,随着中国产业链成熟,跨国企业开始在华设立研发中心,推动技术本地化。例如,博世在江苏太仓建立合资工厂,大众、丰田等车企通过合资模式将核心零部件生产本地化,并引入技术转移以提升本土供应商能力。此阶段,跨国企业通过“技术换市场”策略,既降低生产成本,又抢占中国市场。

近年来,跨国企业加速构建“超本地化”供应链,去年安波福相继设立新的风河上海软件中心、常熟汽车技术研发中心,还推出“中国芯”解决方案,从芯片到软件全面国产化,以适应中国市场的快速迭代需求。

“以前的技术更侧重于应用:国外系统已经研发好了,甚至已交付量产,引进到中国后只需要根据中国特色稍加改动。但现在的技术是没地方学的,必须要创新。”杨晓明接着举例说,比如第六代驾驶辅助系统、下一代以中国芯片为基础的一些产品、跨域融合的产品等等,这些技术在海外市场是没有需求的,因为海外对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的要求,相比中国来说稍慢些。

在整个供应链国产化的过程中,安波福认为还有很多地方是需要补齐的,芯片国产化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内容。“不光是现在的地缘政治,上次芯片危机的时候这个问题就暴露出来了——汽车行业并没有把芯片当成核心材料,以前用的都是用国际化公司的芯片。”

芯片国产化的第一步就是要抓芯片前端性的国产化,也就是从晶圆(制作硅半导体电路所需的硅晶片)开始国产化,像安波福第六代的系统已经采用了较为成熟的国产化芯片,但还没有到更深入的国产化芯片的程度,而做到更深入的程度,才是完全的自主可控。

当然,本土化不仅仅是指产品、供应链,还包含管理模式的本土化。传统国际化公司的一大特点就是使用“矩阵式”管理,包括职能化和业务线矩阵管理。但安波福也意识到该模式无法满足客户需求,决策、速度方面也会落后。

为了应对新的技术需求和本地竞争,安波福正在从管理模式上做出调整——抛弃传统国际企业惯用的“矩阵式管理”,转而在中国建立一套涵盖研发、客户沟通、量产投产的统一业务体系,以应对中国市场的快速迭代节奏。

智驾回归安全维度,到L3仍有不少难点

安波福的本土化战略并非简单的供应链替换,而是通过“软硬结合”构建一套完整的“中国方案”。在硬件领域,安波福布局了高压连接器、48V电气架构等核心产品;在软件层面,风河系统的本地化开发成为其差异化优势。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安波福的舱驾融合方案采用单SoC芯片架构,通过风河虚拟化技术实现智驾、座舱、车控等多域功能的协同运行。这一技术不仅降低了成本,还提升了系统可靠性。

基于中国本土芯片的跨域融合解决方案

此外,安波福在智能驾驶领域采用模块化端到端模型,而非激进的全栈式方案。最近工信部要求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这种保守却稳健的技术路线,使其在行业频现安全争议的背景下,反而赢得了车企的信任。

在感知方面,安波福结合了鸟瞰视角(BEV ,Bird's Eye View)和Transformer模型;在整个规控方面,安波福采用的是基于学习控制(Learning-based Control)的端到端模型,但中间不再传递人能够理解的参数,而更多的是特征值。

对于为何没有使用更受关注的一段式端到端,安波福主动安全与用户体验中国区总经理唐海宜解释说,更多的还是从成熟度、系统安全性和确定性等角度去考虑。“坦率来说,两段式和一段式之间,从模型架构、训练的方式方法、数据复用性以及后续测试和验证等环节,都是非常不一样的。”

至于行业想要从L2迈向L3、L4,唐海宜认为还存在很多难点需要解决,首先L2系统架构和L3系统架构完全不一样,涉及到电子电气架构、安全架构,甚至整个功能架构。

其次,到了L3以后整个控制权在车,而人负责在收到提醒的时候进行接管。这个转变要求整个感知模型的开发、模型的训练,以及模型训练完成之后,都要能够符合安全合规的系统测试验证,在今天,这些要求在L2级别是无法完完整整给出来的。

再次,相关法律法规以及道路基础设施的标准化还需进一步完善,现在虽然一直说智慧交通,但是跨省跨区域的基础设施智慧交通标准化目前还没有真正构成。此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细节,包括执行器的冗余备份等等。

本土化的另一层含义

安波福的“中国棋局”,不仅是为了本土市场,更是在为全球化布局打基础。

随着中国车企加速出海,安波福凭借其国际网络与本土化经验,成为连接中国技术与全球市场的桥梁。安波福表示,至2027年,将实现国内供应链的全球覆盖,支持本地客户的出海布局。

杨晓明指出:“中国供应链出海需要适应本地法规、文化甚至工会体系,而我们三十年的国际化经验可以缩短这一过程。”

更长远来看,安波福正将中国成熟的供应链推向全球。一家本土铜材供应商通过安波福的渠道,已将其产品应用于全球项目。这种“以中国供应链服务全球”的模式,不仅降低了成本,还提升了中国产业链的国际话语权。

安波福的深度国产化战略,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不可替代性”的竞争。通过扎根中国研发、绑定本土供应链、赋能车企出海,安波福试图在智能汽车时代占据核心地位。

然而,挑战依然存在:芯片国产化的技术壁垒、国际政治的不确定性、以及本土竞争对手的崛起,都可能影响其战略落地。但无论如何,安波福的尝试为跨国企业提供了一个范本——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唯有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正如杨晓明所言:“未来的竞争不是‘在哪里生产’,而是‘谁能提供完全自主可控的解决方案’。”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 作者|韩敬娴 编辑|李玉鹏)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