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死亡”,总是带着阴郁的、灰暗的色彩,或许对大多数人来说,充满着忌讳,而与此相关的职业,也让人“退避三舍”。
在这个似乎被偏见和不解笼罩的行业里,26岁男生赵志辉曾耗时18小时,只为完成一具遗体修复工作;从业十年的李洪松经手过近一万余具遗体。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职业:遗体防腐整容师。
作为遗体防腐整容师,经常需要处理因意外而导致逝世的遗体,他们不仅需要完成遗体消毒、缝合、塑形等标准化流程,有时还需要根据逝者生前影像进行3D建模复原容貌。连轴转地数小时完成高难度的遗体修复任务,对他们来说已是家常便饭。他们所做的这一切,只为“让逝者体面地走”。
清明节已至,南都记者走近这些用双手让破碎重归完整的“人间最后一程美容师”。
李洪松
让逝者体面地走是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今年,是遗体防腐整容师李洪松进入殡葬行业工作的第十年。因为遗体防腐整容师职业特性,李洪松大多数时候需要面对的都是面目全非、肢解的遗体:“当我把遗体尽量恢复,让他们能够体面地走完最后一程,家属也能因为我的工作得到安慰的时候,我特别有成就感。”
从业至今,李洪松已为成千上万名逝者整理过仪容。回想起当年高考时阴差阳错地选择了殡葬专业,他坦言:“自踏入这个行业的那一刻起,便从未有过丝毫的后悔,十年从未动过放弃的念头。”
在他众多的工作中,有一件特别让他印象深刻,那就是为外卖员阿明(化名)进行的整容修复:“阿明因交通事故不幸离世,整个人被压在油罐车下,送来时身体已经支离破碎。”李洪松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家属找到他时,只有一个请求,就是希望尽量还原阿明的样貌,让他能够体面地走。这次修复工作异常艰难,李洪松花了一天一夜的时间,才勉强将阿明恢复成“人”的样子。当遗体整容修复工作终于完成时,家属衷心地感谢了他。“我记得家属当时对我说:阿明这一生已经够辛苦了,最后也算有尊严地离开了。”一瞬间,李洪松感觉这一天一夜都值得了。
曾有人问李洪松:“你这么年轻做这个行业,是不是可惜了?”但在他心中,每一行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只要将一行做“精”,就能看到其中蕴藏的巨大价值:“实话说,这十年来,我感受到的尊重大于质疑。”
心脏注射法:
我当时看到这个技术的时候就想学
李洪松是花都殡仪馆率先应用“心脏注射法”开展遗体药物防腐技术第一人。所谓“心脏注射法”即通过在静脉灌注的基础上,使用针剂直接注入心脏,避免了传统方法中需要在血管开口的步骤,使得防腐过程更温和,更容易被家属接受。这种修复方法不但创口小,而且防腐效果更佳。
谈及这一技术,李洪松表示,他最初了解到这一先进方法在其他城市有使用:“我当时看到这个技术的时候就想学。”因此,在学校组织实习时,他特意前往具有“心脏注射法”技术的城市,用2个月的时间,潜心学习并掌握了这一修复技艺。在自己职业生涯扥应用中,李洪松对“心脏注射法”进行了不断地改良和创新。他不仅对防腐药水的配置进行了优化,还包括对防腐药水配置的创新,以及防腐剂注射机器的改进,使其既适用于小型便携设备,也适用于大型固定设备,以适应不同场景的需求。此外,他还根据遗体防腐时间的长短、遗体的大小以及遗体的具体状况,研发出了多种不同的防腐方案,成功填补了花都殡仪馆在这一领域的技术空白。如今,随着AI技术的蓬勃发展,李洪松透露,他未来可能会探索将AI技术应用于脸部模具的制作中,以进一步提升遗体修复的面貌真实度和修复效果。
在2023年,李洪松广州市殡葬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防腐整容组别三等奖。
常怀敬畏之心
让逝者安息,让生者慰藉
“当我第一次接触遗体时,脑海中只剩下害怕,那是一种对死亡的本能恐惧。”然而,或许是在与家属紧紧相握的那双温暖的手中,或许是在看到家属如释重负、满含感激的眼神里,李洪松渐渐克服了内心的恐惧,对自己的工作也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悟:“如今,我越来越将注意力倾注于对家属的抚慰之中。因为他们的情感直接指向我,我更需要给予他们积极的回应,让他们在这艰难的时刻得到一丝心理安慰。”
“在这个行业里久了,你会发现,面对生死的情感以及看待生命的价值观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他看来,生命的真谛更多地体现在其宽度上,而非仅仅局限于长度:“这份职业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了生命的尊严与温度,也让我学会了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去理解人生的种种百态。”
“作为生命旅程的最后一站的守护者,未来我会继续以专业与温度守护生命最后的告别,让逝者安息,让生者慰藉。”李洪松表示。
赵志辉
被朋友戏称“跨次元”工作者,日常“与生命对话”
赵志辉今年26岁,今年是他从事殡葬行业的第6年。在赵志辉的眼中,殡葬工作的核心价值在于助力生者释然前行,让逝者得以安然长眠。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课:“我们不是在处理死亡,而是在见证生命以另一种形态绽放。殡葬服务不是为了告别死亡,而是为了铭记爱与传承。”
“或许冥冥之中,我命中注定要踏上这份‘与生命对话’的神圣事业。”高考那年,赵志辉没有过多的犹豫,毅然选择了殡葬专业。“很多人以为我选择这行是因为胆子大,但其实并非如此。”赵志辉坦诚地说,他当时深受电影《入殓师》的影响,“那时候,我就深深觉得这份职业无比神圣。”
在赵志辉看来,殡葬行业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独特魅力,它修复着生命的尊严,为逝者与生者搭建起一座最后的桥梁,朋友们都戏称他为“跨次元工作者”。
他还记得第一次接触遗体时,导师那句语重心长的话:“遗体并非冰冷的物体,而是某个人曾经拥有的全世界。”从那一刻起,对这份工作的敬畏之情便如种子般在赵志辉心中生根发芽。
有一次,赵志辉在一位因车祸离世的逝者口袋里发现了一枚为女儿买的、却还没来得及送出去的发卡:“我突然明白,我们修复的不仅仅是面容,更是生者最后的记忆。”
超越传统“入殓”
我们的目标是为每一个生命画上圆满的句号
在现代殡葬领域,服务已远远超越了传统“入殓”的范畴,成为一门深度融合科技与人文的细致艺术。“例如‘三维创面定位法’通过数字建模精准还原面部轮廓并借助3D打印技术为颅骨损伤的逝者重塑面容。”赵志辉介绍道,这项技术是先通过扫描机器初步扫描逝者的关节和肌肉形态,再利用电脑进行绘图和建构,最终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模具并进行精细化处理。“无论是传承技艺,还是借助科技提升服务质量,我们的目标都是为每一个生命画上圆满的句号。”
真正的专业技能并非炫耀技巧,而是让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尊重。赵志辉在每次组织泥塑培训时,都会语重心长地对队员们说:“在化妆笔落下之前,先要在心中描绘出家属那期待的眼神。”他深知,他们不仅是在修复遗容,更是在修复家属心中那份珍贵的温暖和记忆。
赵志辉记得,有一次遇到了耗时18小时的任务,大家结束后累得在更衣室倒头就睡,但在过程中没有一个人选择退缩。他回忆,有位同事曾感慨地说:“我们多坚持一会儿,家属就能少痛一会儿。”这句话,也是“殡葬人”共同坚守的信念和动力。
在赵志辉眼里,当用心服务与深厚的人文关怀相融合时,死亡不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爱的永恒见证:“我们这一辈殡葬人员虽然还年轻,但我们也希望能用创新的思维和扎实的技术,不断推动着殡葬服务向更高质量发展。”
采写:南都记者廖艳萍 实习生蒋欣蕾 通讯员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