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会写汉字、橄榄球高手、精通四国语言…杭州这所学校有支15人“外教天团”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19:52:00    

升学宝

最近,浙江锦绣育才教育集团的外教Marina,因为能写一手流利工整的汉字火出圈了。鹿姐姐事后深入了解,发现这样多才多艺的外教老师,育才有15个!

会写汉字说中文、橄榄球高手、精通四国语言……这些闪亮的标签,都来自浙江锦绣育才教育集团15人“外教天团”。

今天一大早,杭州育才中学举办周一晨会,也是15位外教每月一次的集体晨会时间。结束后,他们还进行了一周一次的教研活动。

跟想象中不同,育才“外教天团”的教研活动,是组织大家一起吃牛排,一边享用家乡美味,一边探讨教学问题,活动还有个有趣的名字——牛排俱乐部。

从集体晨会聆听同学、老师分享主题讲话,到轻松自由探讨教学业务,外教们称自己已经变成了“鸡蛋人”,白色的皮肤下,有着一颗黄色的中国心。

感受中国文化、融入校园氛围

15位外教和学生一起参加晨会

每周一,浙江锦绣育才教育集团的不同校区都会组织晨会,外教一起参与,已经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每个月,15位外教聚集到杭州育才中学,参加一月一次的集体晨会。

今天上午9点45分,杭州育才中学的周一晨会准时开启。台上老师神采奕奕,结合学校各种活动既提要求,又给方向,激情演讲;台下,15位身着育才教师统一服装的外教和全体中方老师认真聆听。

“这是表达爱的方式,爱自己的国家,爱我们的学校,我们都能听得懂。”Marina是育才“外教天团”中的一员,教美术的她写得一手漂亮的汉字,中文也说得很溜。在她看来,育才的晨会充满仪式感,大家从服装整理开始,表达传递出一种尊重,“老师、同学会做好一周的总结跟大家分享,从发言中,我也感受到那种育才特有的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精神。”

“90后”Marina在杭州学习、生活、工作了16年,成为育才外教老师8年,她很欣赏认同晨会这一传统,引导学生努力成为为国家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

让外教参与集体活动,也是育才一以贯之的做法。

“外教尊重、喜爱中国文化,这样和孩子们在一起的大型活动,是他们融入学校、体验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杭州育才中学副校长徐燕儿说。

一周一次的“牛排俱乐部”

培养出了情侣、父女搭档

采访中,在育才15位外教脸上,看到了灿烂的笑脸。除了Marina以外,像Zach也会写汉字。拿起粉笔字,就在黑板上写下了“我爱中国,我爱杭州,我爱育才”几个大字。

Zach还给自己取了一个中文名字——柯志安,蕴含着平安、宁静的寓意。

对杭州这座城市、对育才学校的认可,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背后是基于双向奔赴的尊重。

很多外教在异国他乡工作,最大的困扰是孤独。在育才,校长会经常关心他们生活中的需求,小到租房子,大到遇到家庭变故,只要能帮上忙,学校一定全力以赴。

在学校吃牛排午餐,就是校长为外教做出的特别安排。

一周一次的“牛排俱乐部”开展好几年了。借着这个机会,既能享用家乡的传统美食,又能一起讨论教学问题,外教团队的凝聚力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调动起来。

而在平安夜等特殊节日,学校也会组织外教们聚会,尊重他们的文化习俗,让他们在育才找到归属感。

日常点滴中的关心入微,也让育才的外教老师更安心扎根于此,促成了一对对父女、情侣搭档。

Marina成为了杭州媳妇,儿子也在育才读书;外教组长Nev,感动于学校对外教的关心,把在老家当教师的女儿Nicole也推荐到了育才;Carrie先来育才工作,参加一次平安夜聚餐后,男朋友Ross也申请成为了育才外教;有外教把远在南非的女儿也接到了育才上学……

外教不仅是教育者

也是文化的交流者

为什么喜欢中国、喜欢育才?外教们还提到一点,在这里生活太方便了。

付钱很方便,刷刷手机就可以;地铁很便捷,实现全城换乘;随处可见的公园,领略四季变幻,家门口就能散步休闲……

更重要的是,开放包容的态度,让他们感受到了热情友好,自己很快就能融入集体,成为其中的一份子。

近几年外教招聘中,学校也明显感觉比以前更容易,“想来工作的外国人多了,而且有不少整体素养很高,像我们的外教都是如此。”

选择高素质、喜欢中国的外教,也符合育才招聘外教的初心,让外教负责英语写作课和口语表达课。

“以前很多学生比较羞于表达自己,尤其碰到外国人不敢说英语。有了外教之后,校园里天天接触,发现跟外国人讲话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尤其是难度较高的英语写作课。”在徐校长看来,除了在课本上学英语,学生还要在真实情境中学会应用,学会写作,“语言最终是一种通向外面世界、打开世界大门的工具。”

为了让外教更适应在育才教学,像育才中学配备了五名外教,实施了“一班双师制”,把一个班级拆分成两个小班,让两位外教负责,在整体控班和师生互动上,能更从容和充分。不同国家的外教,也成为了同学们看世界的多样“窗口”。

在育才,外教不仅是教育者,也是文化的交流者。通过集体晨会、教研等活动,他们与中国师生共同构建了一个多元融合、相互尊重的教育生态。

潮新闻 记者 朱丽珍

编辑:朱张津

监制:沈蒙和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