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江岸区法院:精绣基层治理“枫景图” 奏响多元解纷“三重奏”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12:34:00    

基层治理一头连着群众冷暖,一头系着社会安宁。近年来,武汉市江岸区人民法院主动融入党委领导下的基层治理大格局,常驻江岸区综治中心开展司法服务,通过搭建平台、多方联动、向内挖潜,推动矛盾纠纷“一门化解”,绘就法治新“枫”景。

“一站式”让解纷加速

“法官,这起交通事故,当事人对责任划分争议很大,调解有困难……”

这是一起“特殊的”交通事故:乘客杜某搭乘网约车时,因开车门不慎撞倒后方骑电动车的宋某。经交警部门认定,杜某承担主要责任,网约车司机李某负次要责任,宋某无责。但对于赔偿方案,当事人之间却始终存在分歧。

如何协同多方解纷力量,将矛盾纠纷高效化解在诉前?区法院探索建立的“三调一快审”分层过滤解纷模式,创造了新的可能。

此前,借助区综治中心解纷优势和集群效应,区法院织密多方联动网格,联合交通大队、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委员会等解纷力量,推动矛盾分层过滤——简易案件交警现场调、复杂案件行业调解组织调、疑难案件多部门联动调,少数争议较大调解不成的案件及时导入诉讼程序,在区综治中心快审速裁,实现纠纷“漏斗型”“递进式”化解。

在该机制下,杜某所涉纠纷多次调解未果后,调解员立即向法院寻求专业支持。经过驻区综治中心法官舒婷的释法明理,各方当事人很快确定了调解方案,纠纷圆满化解。

“责任划分再论证、类案检索作参照、法律依据细解读……我们几方分头展开、共同调解,这样的纠纷在区综治中心可以‘一站式’解决。”舒婷说道。

“新方法”让解纷更优

“原本做好了诉讼准备,没想到半小时就解决了纠纷!”在区综治中心调解室,手捧调解书的张女士由衷赞叹。

这起耗时3个月因网购消费引起的纠纷,通过“云端调解+专业指导”快速化解,成为区法院探索“优解思维”的鲜活注脚。

去年11月,张女士在某网购平台购入70斤标注“纯粮酿造”的苦荞酒,收货后发现实际为“配制酒”。因商家未能合理解释宣传差异且双方沟通不畅,张女士气愤之下主张“退一赔十”诉至法院。

“这起案件表面是标签争议,实质是信息不对称引发的信任危机。”

针对这起涉企纠纷,调解团队快速响应,明确食品安全相关规定、咨询酿酒行业专家、比对同类商品标识规范,构建起完整的调解知识框架,在区综治中心涉企纠纷调解室开通“云端调解室”,通过“法官+调解员”双轨调解,“法理+行业规范”组合式解读,仅用30分钟便促成退货补偿协议。

用专业化方式化解类型化纠纷,这是区法院探索“优解”的成功试炼。

目前,在区综治中心,法院聚焦三大专业板块,构建形成解纷矩阵,即:专设涉企纠纷调解室,多家行业调解组织轮驻,打通纠纷化解绿色通道,去年以来以调解方式化解涉企纠纷951件。专建知识产权解纷平台,发挥全国知识产权审判示范法院优势,2024年共驻点调处知识产权纠纷217件。专创家事巡回审判点,依托全省首个法院、公安、妇联三方反家暴协作机制,推动家事纠纷调撤率提升至57.21%。

“协同治”让解纷聚能

“约定好的款项已经到账,不用来回跑、不用等,这下是真的安心了!”一起“连环纠纷”在区综治中心化解,法官致电回访时,原告老李连声道谢。

如何让解纷效能更高、更有温度?协同、联动共治是有效途径!

区法院设立在区综治中心的安“薪”护企调解工作室,以“法院+工会”协同化解劳动争议,就是其中一张名片。而老李正是这一解纷体系的“受惠者”。

去年7月,老李与保安公司的劳动合同到期不再续签,但老李认为公司没有足额支付加班费等,于是提起劳动仲裁。原本以为纠纷可以就此化解,但双方均对仲裁结果不服,遂互为原被告先后提起三起诉讼——公司不服对社保损失和经济补偿金的认定,老李则主张加班费差额等诉求未获全额支持。

“这就像一串连环扣,得想个法子一揽子解决!”承办法官鲁金顺立即启动“法院+工会”联动调解机制,与工会调解员“双管齐下”开展调解工作。

讲解法律规定、分析诉讼利弊、耐心疏导情绪“三步走”,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连环纠纷”得到实质性化解。

编织矛盾纠纷“共治网”的探索中,区法院的举措远“不止于此”。

依托区综治中心资源整合,区法院联合区检察院、区司法局设立“江岸区行政争议化解中心”,以“3+N”多元联动,打造行政争议“诉前—诉中—诉后”全链条治理体系;联合区司法局、国家电网设立“鄂电红马甲调解室”,开展专业化调解……多种治理力量纷纷加入,让多元解纷、协同共治形成“一张网”。(郑雅曼)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