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用学术语言解码协同规律 用研究成果回应实践需求 202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学术论坛在津举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5 14:33:00    

  “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更宏阔的视野、更系统的思维、更务实的作风投身研究,为政策制定提供重要参考,为协同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昨日,由北京市社科联、天津市社科联、河北省社科联联合主办,天津科技大学承办的202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学术论坛在我市举行。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第二个十年的开篇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如何以更高水平协同服务国家战略、以制度创新释放内生动力、让三地群众共享更大发展成果?京津冀三地专家学者共聚渤海湾,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十年:创新与飞跃”主题,献良策、谋大计、求共识、促发展。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贺灿飞基于“点—轴系统”理论对中国国土空间开发、城市体系规划建设、重大生产力布局、区域重大战略提出了区域重大战略下的中国区域发展布局优化路径。“加快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应立足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围绕为何牵引、牵引什么、怎么牵引做文章。”中央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院长刘秉镰说,以同城化、一体化、大投资促进资源集聚,在推进雄安新区、通州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同时,推进京津都市连绵带建设;联通北京科创资源,完善技术交易市场,牵引氢能源汽车等应用场景,引领产业升级。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数据平台将进一步推进AI在区域经济中的应用,加快区域经济大脑的建设。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迈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新阶段。河北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子彪就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共同体测度与建设提出思考。面向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天津科技大学海河科创学院(新质生产力研究中心)院长华欣建议,提升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效能,支持三地共建联合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推进京津冀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构建京津冀区域现代化产业体系,共建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联合体,北京侧重通用大模型研发,天津聚焦高端装备等垂直领域应用转化,加速推进人工智能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升级,加强天津先进制造业与北京现代服务业对接。

  “京津冀应统筹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为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塑造新动能新优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执行副主任叶堂林建议,“谋划好教书育人这盘棋,以产业‘需’优人才‘供’,将教学模式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他提出,加强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使高校科研更好“拥抱”产业,发挥企业“出题人”作用,为高校指引科研方向,形成“链主领跑、链创发力”的协同模式。

  ……

  论坛期间,9位京津冀社科理论界专家学者从京津冀协同发展趋势路径、创新协同机制等不同角度,分享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用学术语言解码协同规律,用研究成果回应实践需求。

  论坛向广大社科工作者发出倡议,希望专家学者做助力协同发展的“智囊团”、促进政策创新的“孵化器”和凝聚社会共识的“宣传队”。论坛期间,京津冀三地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同志分别介绍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成果和经验举措。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