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人很需要被理解,我希望用我的绵薄之力让更多人学习手语,让他们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和温暖。”4月3日,由张艺兴领衔主演的电影《不说话的爱》正式上映,上映两天后票房破5000万元。影片关注听障人士及其面临的各种困境,张艺兴在片中饰演聋人爸爸小马,虽然听不见外界声音,却用行动给了女儿木木(李珞桉饰)全部的爱。近日,张艺兴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这次拍摄经历让他走进聋人朋友们的世界,将手语融入演唱会并设置听障人士专区,以切身行动呼吁公众更加关注聋人群体。
无声胜有声
为了贴近角色,张艺兴在手语老师迟耀明的帮助下学习手语,并深入聋人群体的生活观察他们日常细节。影片拍摄时,张艺兴与现场聋人演员都是通过手语交流,已经可以达到正常沟通的水平。在他看来,手语与语言有异曲同工之处。“手语更多地以视觉优先,语序上也有差异,”比如用手语表达“灭火”,就要先打“火”,后打“灭”。
“聋人会通过表情和动作强弱去表达程度。”张艺兴用手语的“温暖”与“火”向记者展示:较为平静的手势代表着“温暖”,而“火”则会节奏更快。因此,在扮演聋人时,表情和肢体语言就需要更加注重细节和丰富。
小马眼睛上的伤疤,也是张艺兴为角色加入的设计之一。他想通过这道疤痕,给观众一个自由联想角色前期经历的空间,这是小马和木木妈妈刚认识时,为了保护她而受伤。
这是张艺兴首次饰演聋人父亲的角色。“木木最后会选择谁?这个逻辑上我们沟通了很多次。”在很受观众好评的“选亲”戏中,张艺兴与导演沟通了很多情感表达的细节,他认为演员需要根据情境来调整情感的强度,对于女儿选择妈妈时小马流露出的不舍和苦笑,张艺兴解读说:“那是连结到人物以及跟孩子的情感,很自然地做出情感表达。”
“她是我女儿,”提到与小演员李珞桉合作时张艺兴暖心一笑,“爸爸弟”与“小孩姐”的相处模式贯穿戏里戏外,“她喜欢跳舞,还会在现场教我、跳我的歌。”
采访现场教手语
通过拍摄《不说话的爱》,张艺兴发现,手语的推广程度并不高,聋人群体就业甚至手语老师的就业都存在难点。他希望能够通过这部电影,让更多人去了解这个群体。“他们非常阳光,很善良、很直接,我很喜欢跟他们做朋友。”回忆起与聋人朋友的点滴互动,张艺兴说:“聋人很需要被理解,我希望用我的绵薄之力让更多人学习手语,让他们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和温暖。”
采访过程中,张艺兴不忘手语教学,他教记者“你好”“谢谢”等常用词汇,告诉大家要多与聋人朋友沟通交流,“如果有一天遇到聋人朋友们,你可以跟他们稍微‘说说话’,他们会觉得很温暖。”如今,张艺兴还将手语带上了自己的演唱会舞台。“这部电影让我接触到聋人朋友,我希望努力融入到聋人朋友们的生活,大家可以来我的演唱会看我,我们一起玩。”他的“大航海4·STEP”巡演邀请到迟耀明和林玲玲两位手语老师对全场歌曲进行手语翻译,他还在厦门站安排专门的包厢给特邀的聋人观众,让聋人朋友也能欣赏舞台、感受氛围、“看”懂音乐。张艺兴打着手语说:“我们一起感受现场,一起玩。”
“运动员”
2024年,张艺兴在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中一人分饰两角,台词、表演、演唱、舞蹈,四方面兼顾的表现让这个国家话剧院的新人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张艺兴分享说,入职国家话剧院后,台词老师李晔给了他很多指导,在声乐方面也有马娜老师不断帮助他拓展演唱技巧的边界。张艺兴非常感谢国家话剧院长田沁鑫导演,“她也给我很多忠告和机会,让我在一个更大的平台上去展现自己。”
演唱会、话剧、电视剧、电影……田沁鑫曾用“运动员”来形容张艺兴精力充沛。张艺兴笑着说,“我只是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只是恰巧这是我的职业,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让自己享受的事情。”
“我觉得演电影是缘分。”谈及近年来越来越活跃在大银幕,张艺兴表示自己接戏最注重的是剧本的逻辑。可能因为时间冲突等原因,会与非常想参与的好剧本错过,但在做演员的路上,张艺兴一直在学习和成长。关于未来计划,张艺兴坦言:“想挑战话剧,在一个很沉浸的舞台上去表达一个故事,有新的世界的感悟,这是我觉得话剧带来的魅力。”
当被问及“怎样才算是合格的演员”,张艺兴觉得对自己而言,这就是一个不断提升和学习的过程,通过扮演不同角色去尝试一种新的人生、新的生活方式,重塑、重造自己,“(表演)没有对与错,只有角度。”
提到自己从偶像转型为演员,张艺兴坦言:“我觉得大众对每一个偶像、艺人、演员、歌手的评价,都是站在他们的角度来看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判断。”他说,自己会通过大家的整体反馈去“照见”自己——首先要明白自己现在在什么阶段,再结合外部建议不断调整自己的脚步。
近期,张艺兴在挑战一个期待了很久、梦想中的角色,“能够出演这个角色,对我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支持、鼓励和学习的机会,暂时还不能透露更多,我们未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