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奏响新时代的田园牧歌!来看中国乡村音乐特色的打开方式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2 16:24:00    

4月9日,春意正浓的河北保定迎来了一场关于中国乡村音乐的思想盛宴。中广联合会音乐委员会会长张宏光、第四届中国大众音乐协会主席王佑贵、亚洲爱乐国际乐团艺术总监黄立杰、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长李昌明等音乐界领军人物齐聚古城,展开了一场跨越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这座浸润着燕赵古韵的城市,正以音乐为纽带,编织着乡村振兴的文化图景。

《中国·保定乡村音乐大会》用音乐唱响古城保定(央广网发 保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在“京津冀文化走廊”奏响乡村新声

“保定是河北梆子的发祥地,是《小白菜》《放风筝》的传唱地,更是乡村音乐人的沃土。”中广联合会音乐委员会会长张宏光的话语中,流淌着对保定音乐基因的熟稔。他点赞“乡村音乐工坊”的实践:“老艺人带徒授艺,年轻人用《雄安新曲》《太行回声》讲述新故事,这正是传统与创新的最佳注脚。”

面对乡村振兴的时代命题,张宏光提出“音乐+”的融合路径:“乡村音乐的舞台不在音乐厅,而在麦田翻滚的乡野、炊烟袅袅的村落。”他呼吁创作者走进田间地头,用短视频、AI等新工具扩大影响力,推动“音乐+旅游”“音乐+非遗”的深度融合,“当游客在白洋淀边听一曲新编渔歌,在冉庄地道战遗址旁哼一段摇滚版河北梆子,文化的传承就有了最生动的打开方式。”

在张宏光看来,保定的区位优势与文化底蕴,使其成为“京津冀文化走廊”上的关键节点:“这里既有北方的雄浑,又有江南的灵秀,乡村音乐的发展,必将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独特的人文魅力。”

用“保定味道”烹制乡村音乐新声

“保定的驴肉火烧,要咬一口才懂它的烟火气;保定的音乐,也得扎根泥土才能唱出真味道。”第四届中国大众音乐协会主席王佑贵一落座,便以美食喻音乐,道出了他对乡村音乐创作的核心思考。这位曾以《春天的故事》谱写时代旋律的作曲家,将目光投向保定的非遗文化与市井生活。

谈及中国乡村音乐的定义,王佑贵用“味精理论”打了个比方:“河北梆子的高亢唱腔、保定老调的苍劲韵律,就像烹饪中的调味料,需要与现代音乐‘食材’融合。”他以非洲音乐创作经验为例,提到节奏与本土元素的嫁接:“在保定,若能提取雄县古乐中的某个音阶,与电子摇滚碰撞,或许能发酵出既传统又先锋的‘保定之声’。”

面对记者关于“如何用音乐表达保定烟火气”的提问,他笑言“压力给到了保定人”:“成都的《成都》唱火了玉林路,汕头的美食之歌让牛肉丸出圈。保定的驴肉火烧若想‘声’入人心,得先有本土词曲作者写出‘舌尖上的乡愁’。”话音未落,他话锋一转透露“商业秘密”——已为保定乡村音乐节创作新曲,虽未明示细节,却强调,“要让全国听众从音符中闻到驴肉火烧的香气。”

临别时,这位古稀之年的音乐家面对镜头郑重宣言:“中国乡村音乐从保定开始!”——这句铿锵有力的结语,恰似他为这片土地写下的音乐注脚。

在历史纵深中定义“中国乡村音乐”

“美国乡村音乐是对工业化的反思,而中国的乡村音乐,承载的是五千年农耕文明的基因密码。”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所长冯卓慧的学术视角,为乡村音乐注入了历史的厚度。他指出,保定的独特性在于“英雄城市”与“音乐重镇”的双重气质:“从古代燕赵悲歌到现代革命歌曲,这里的每一段旋律都回荡着家国情怀。”

谈及保定如何凸显特色,他提出“文化根脉”理论:“冀中平原的传统音乐,如雄县古乐、定州秧歌,传承千年不断,这是保定的文化底气。”

他建议,“非遗保护”要与“现代转译”的平衡,“我们不能把传统音乐放进‘博物馆’,而要让它在生活中活起来——比如用说唱演绎保定老调,用沉浸式演出重现古乐场景,让年轻人在互动中感受‘这就是我们的文化根’。”

从美食聊到文化,冯卓慧的话语充满人文关怀:“驴肉火烧的便捷与温暖,恰似乡村音乐的特质——它是生活的一部分,能唤起乡愁,也能连接未来。”

在泥土芬芳中寻找交响乐的“中国基因”

“交响乐不该只在金色大厅回响,更要飘荡在麦浪翻滚的田野间。”亚洲爱乐国际乐团艺术总监黄立杰踏入保定首日,便直奔西大街品尝驴肉火烧。在他看来,这道地方美食与乡村音乐异曲同工:“驴肉火烧的层次感如同音乐织体,外酥里嫩的口感恰似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作为国际级乐团掌舵人,黄立杰对保定文化资源如数家珍,从直隶总督署的百年回响,到淮军公所博物馆的时空对话。他提出了“音乐考古”概念:“保定老调中保留着农耕文明的呼吸节奏,这些音律DNA应被解码成现代交响语言。”

他特别提及古动物馆的参观体验:“当万年化石与当代音符相遇,或许能创作出讲述华北平原地质史诗的交响诗。”

面对数字化浪潮,他主张“科技赋能但不替代”:“AI可以生成一段旋律,但土地的温度、劳作的喘息,这些唯有亲历者才能捕捉。”他透露正筹划将保定乡村采风素材融入乐团巡演曲目,“让维也纳观众从交响乐中听见白洋淀的桨声”。

让乡村音乐每段旋律都饱含大地的深情

“乡村音乐是老百姓用日子酿出来的歌谣,是田间地头的是锅碗瓢盆的节奏。”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长李昌明的开场白,为这场沙龙定下诗意基调。在他眼中,保定犹如一座未完全开采的“音乐富矿”。这里有国家级非遗保定老调的苍凉唱腔,有清苑哈哈腔的诙谐韵律,还有涿州诗赋弦的文人雅致,一起构成了多元立体的声景画卷。

“就像保定籍艺术家阎肃创作的《敢问路在何方》《我爱祖国的蓝天》等作品,字里行间都透着北方大地的雄浑与豪迈,这是乡村文化为文艺作品赋予了精神底色。”李昌明说,保定的山水、人文、美食,都是最鲜活的创作素材。

“在清西陵神道弹奏古筝,让600年古建成为天然共鸣箱;把河北梆子唱段与电子乐混搭,不是猎奇而是文化激活。”他特别提到2024年保定乡村音乐大会上,《辕门斩子》选段令观众泪目的场景:“当‘杨六郎’的唱腔穿透露天剧场,星空下的每个人都成了传统文化的承载体。”

“当每首歌曲都扎根土地,乡村音乐就是世界听懂中国的‘声音名片’”。李昌明说,2025第二届中国乡村音乐大会录制在即,河北保定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还有哪些音乐故事,值得全国人民来探寻。

当更多“带着露珠、沾着泥土”的旋律从保定传向世界,乡村振兴的文化觉醒,已然在燕赵大地奏响强音。

(来源:央广网)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