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哥一直想让我写一写二嫂菜煎饼,那不仅是一个地方餐饮文化的符号,更是一个时代的烙印,是一段融进血液里的深情。
煎饼,一张薄薄的面糊烙成的饼,成为我们老家临沂的特色美食,也是世世代代用以果腹的主食。它是中国乡土文化的一个缩影,是我们外地人联系家乡的情感纽带。
从煎饼到菜煎饼,是时代发展的象征,也是传统饮食文化的不断升级。
二嫂决定做菜煎饼由来已久,从小作坊开始,到现在有许多人慕名前来,她将一种小生意做成了“大产业”,用一双勤劳的手打造出当地知名的“菜煎饼”品牌,让自己的人生一路生花。
人,只有打破舒适圈才能发现自己的能量有多大。二嫂就是这样走出她曾经的舒适圈,开始无所畏惧的创业之路。
创业之初的艰辛她都经历过。起早贪黑,每天睡不到4个小时,从凌晨4点起床一直忙到深夜,等忙完躺下的时候已接近12点。
夜以继日,这样的生活成为常态。
二嫂菜煎饼的种类丰富,有菠菜、小白菜、韭菜、豆腐等近十几个品种,菜都是当天凌晨备好的新鲜蔬菜。嫩叶菠菜切成绿翡翠样的末,老豆腐切成大小均等、精致的小丁,间或杂着红辣椒丝。十几个品类的青菜都是她天不亮时,一根根择净的。
菜煎饼的第一层会摊鸡蛋,第二层铺菜馅,青白交错;末了再覆张煎饼,用锅铲压实。蒸汽从缝隙钻出,带着五谷与菜蔬特有的魂魄,白色的热气袅袅婷婷,绘成一幅最是人间烟火气的动人图画。
二哥看到二嫂辛苦常心疼不已,下了班以后就赶到店里打下手。他们就这样,用一种努力拉长了时间,丰盈了日子。
累并快乐着。这话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懂。
有一次,二嫂早起去菜市场的路上,路灯昏暗,她被一辆右转的轿车撞出去十几米远,造成脚踝骨折。打上石膏后,医生让她在家卧床静养三个月。听到这句话,她急了,“那哪行啊,那么多回头客等着吃我摊的菜煎饼呢。”
二嫂休养期间,好多顾客不断询问她恢复的情况,天天盼着她好起来,吃不到她做的菜煎饼,都说空落落的。
凭着自己待客的那份真诚,二嫂菜煎饼成为当地最受欢迎的小吃,那些外地回老家探亲的人都会慕名前来,就为尝一尝“二嫂菜煎饼”,那正宗的家乡的味道。
二嫂年轻时是急脾气,遇事容易着急。但自从做了菜煎饼的生意,脾气越来越温和,遇事也能沉着应对。有时,遇到不好说话的顾客,她总会多了一些耐心和宽容。
“二嫂菜煎饼”以诚信和品质取胜。她从不图便宜,用的都是最新鲜的青菜和上等的花生油,店里还免费喝粥,粥是那种最传统的地瓜干做成的,口感独特,入口绵软。去她店里的多是回头客,口口相传,生意越来越火。许多人不知道二哥的名字,却都知道“二嫂菜煎饼”。
时间久了,二嫂竟成为当地的“名人”。
煎饼曾是贫穷的象征和记忆。我们小的时候,总会带上一摞由母亲摊的煎饼,来到离家几十公里外的学校。那是我们一周的生活给养,虽然贫穷却很幸福。
当我们都远离家乡,再吃煎饼时吃的是一种记忆和一种情怀。“二嫂菜煎饼”让思乡人的这种情怀可以有处安放。
母亲盛赞二嫂做的菜煎饼,不仅用料足,口感还好,脆脆的,香香的,一口下去,是浓浓的菜香。
经营了几年后,二嫂准备开“二嫂煎饼”分店。
见到二嫂的人都亲切地喊她“宋老板”,她也越来越有老板的范和老板的格局,那些回头客都知道二嫂从不计较,偶尔有人忘记付款或是故意蹭吃,她都一笑而过。
做人和做生意一样,太计较就容易失去。有的老客户气愤不过,主动帮她监督,二嫂总会笑着说,“没事,吃不穷。”
“打开门做生意什么人都会遇到,如果天天计较,活得多累啊。”这是二嫂朴素的人生哲学。
菜煎饼的味道是家乡的味道,许多回到家乡的人会因一张浓浓菜煎饼的味道怀念起童年,将自己的生活片段串起来,而这些片段拼凑出时代的剪影,如饥饿与富足、嫉妒与愧疚、离别与重逢,所有种种都在一张菜煎饼里发酵和升腾。(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王家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