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匪夷所思,严肃的机动车检测在一些地方变成了儿戏:在同一检测标准体系下,同一辆存在问题的车辆,在A地检不过去,在B地却能“包过”。此类操作遗祸无穷,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痛下狠手及时查处,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媒体报道,在河南、安徽省际毗邻地区,一些机动车检测站让年审不合格车辆异地“通关”。这些检测站主要客户为外地车辆,一些明显有问题的车辆确实能过关。仔细想想,这种乱象很是恐怖。
众所周知,机动车检测是发现机动车的相关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按照检测标准,不合格、不达标的车辆必须维修、符合标准后才能通过检测。这就像人看病一样,经过医院的检查诊断,找出病因并对症治疗,达到出院条件后再回家。
机动车像人一样,总会有各种问题缠身。早诊断、早治疗,是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然而,同一辆车在甲地年审不合格,换到乙地就没事儿了,这玩的是什么梗?车辆带病上路,和流动的“杀手”有什么区别?难道说检车标准因地而异?
车辆检测是一件严肃的事,事关道路交通安全,不容儿戏,不容降标,更不容弄虚作假。因为如此,国内执行的都是一个标准体系,不可能存在标准不一的情况。也就是说,国境之内不管在哪儿检车,都是一把尺子量到底。上了甲地检车线的车,如果不合格,那换到乙地也是一个结果。检过车的人都知道,最关键、最核心的是那一套仪器,它不会说假话、出假报告,出具的是客观、科学的数据。那就怪了,怎么会出现在A地检不过去、在B地却能“包过”的事呢?问题出在哪儿?
认真细究,尺子不会自我缩放,而是执行变味走样。车辆检测中的怪事,暴露出检测机构执行检测标准的弹性空间大、跨区域协同监管机制不健全、车辆检测信息未能跨区域共享、基层监管部门的专业监管能力不足等问题。明面上的问题,背后又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在作怪?
这就让人联想到一个关键词——利益。
甲地不行就到乙地,吸引问题车辆换地检审,难道没有暗箱操作?没有利益驱使?背后是什么样的黑手在操纵?利益链条是如何运作的?这些疑问,有待权威部门调查后给出权威结论。
异地车检给车主提供了更多选择,也能促进市场竞争,是人性化的服务。但异地车检不能给问题车辆开“绿灯”,不能异化为敛财手段,相关部门要以问题为导向,深挖根源,彻查到底,把见不得人的内幕暴露在阳光下,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把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
昆明日报评论员
责编:李晓梅
编审:李雪
终审:周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