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新型极地破冰船设计效果图。
近期,加拿大政府接连签订一系列国防采购合同,总金额超过300亿加元(约合210亿美元),涵盖新型极地破冰船、北极救援直升机及天波雷达系统等。这一系列国防采购计划紧密围绕北极地区展开,凸显加拿大强化北极地区军事存在的战略意图。
多项采购计划
加拿大公布的国防采购计划,旨在全方位强化在北极地区态势感知、应急响应能力,并保持在该地区长期军事存在。
在极地破冰船项目上,加拿大政府分别与温哥华造船厂和尚蒂埃·达维公司签订31.5亿加元和32.5亿加元合同,用于建造2艘新型极地破冰船,以替代服役超过60年的“路易斯·S·圣洛朗”号极地破冰船。按计划,新船将分别于2030年和2032年交付,承担北极搜救、科研及破冰护航等任务。此项目是加拿大国家造船战略关键组成部分,强调本土化建造以拉动国内经济并创造就业机会。
在直升机采购上,加拿大计划在未来20年内投入184亿加元采购新型直升机,以替换现役“格里芬”直升机。加拿大空军称,新型直升机将在2033年形成初始作战能力,执行包括快速反应行动在内的多项任务。
在雷达系统采购上,加拿大与澳大利亚达成价值60亿加元的合作协议,共同开发北极雷达系统。该系统采用超视距雷达技术,能够在广阔区域内持续追踪目标,主要用于探测和应对远距离潜在威胁,以满足应对现代空中威胁需求。
此外,加拿大还将额外投入4.2亿加元,用于在北极地区新建军事基地、机场及装备仓库等。
加拿大此番围绕北极地区的军事动作背后有清晰的战略考量。
从技术自主权与供应链安全角度看,加拿大在国防采购方面长期依赖美国,近期加美贸易争端暴露出技术依赖风险。加拿大意图通过在本土建造破冰船、与澳大利亚共同开发雷达技术,分散供应链风险,强化技术主权。
在打造配套救援体系方面,北极救援直升机将配备低温防护系统与救援吊舱,可在极寒条件下执行救援任务,同时承担装备空运职能。值得注意的是,直升机采购与雷达系统升级之间可以形成战术闭环。澳大利亚官方数据显示,超视距雷达能在3000千米范围内持续监控,结合直升机快速反应能力,有望构建起“探测—定位—救援”的完整链条。
受到现实制约
加拿大一系列国防采购合同体现出其强化北极地区军事存在的决心,但在推进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合同执行风险与时间压力。加拿大国防项目普遍存在延期交付和成本超支问题。极地破冰船项目交付周期长达5至8年,随着现役舰艇持续老化,一旦延期交付,极有可能出现能力空窗期。此外,北极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昂,受到恶劣环境制约,短期内难以构建起全覆盖监控网络。
二是技术可靠性与成本效益争议。超视距雷达在理论上可提升预警能力,但在极地电离层干扰下的实际效能仍有待验证。同时,开发和部署该雷达系统需投入高昂成本。在此背景下,如何确保装备性能契合北极复杂环境需求同时合理控制成本,将成为加拿大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三是地缘政治平衡考验。加拿大在北极地区的军事化动作可能会刺激到域内其他国家。北极理事会停摆后,环北极国家之间缺乏有效对话机制,误判风险增加。同时,美国对加拿大防务自主性的态度,也将对加拿大北极战略可持续性产生影响。
加拿大一系列举措,为北极地区局势增添了新的不稳定因素。短期内,加拿大在北极地区的军事实力或许会有所提升,但从长远看,这些行动可能引发新一轮军备竞赛,进一步加剧地区紧张局势。(刘一澳)
来源:中国国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