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储朝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4月2日是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的诞辰日。为纪念他对世界儿童文学的卓越贡献,这一天被定为“国际儿童读书日”,旨在唤起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和对儿童图书的关注。
走进丹麦的幼儿园、中小学、民众学院,不经意地就能感受到,安徒生的元素已经融入当地教学生活的各种细微之处。校园内的雕塑、教室内的布置、课堂教学、图书馆的图书……安徒生可以说“无处不在”。在不少丹麦教师和教育研究者眼中,安徒生不仅是知名的文学家,更是公认的教育家,与丹麦现代教育思想先驱格隆维共同被认为是深度导引丹麦社会和教育的巨人。甚至有人说,格隆维是丹麦的头脑,安徒生是丹麦的心灵。
丹麦是安徒生的故乡,大多数孩子从小就在父母和祖父母那里听到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婴儿出生后去教堂第一次洗礼的第一份礼物大多是从长辈那里得到的《安徒生童话》。安徒生作词的《我出生在丹麦》的歌曲在丹麦人人都会唱。安徒生童话的艺术感染力、想象力、创造力通过各种形态、方式融入学校的教育当中,安徒生的理念和人生哲学贯穿丹麦整个教育系统。他所创作的童话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丹麦学生确立自主、平等、尊重、信任、合作的价值理念的文化与精神资源。
童话游戏激发无限可能
在丹麦,从幼儿园到中小学都有充足的游戏时间,大量游戏内容正是基于安徒生童话而设置的。幼儿园要求孩子们多参与户外活动,自主组合在室外玩各种游戏。经常可以看到游戏中的孩子们娴熟地挥锹抡铲,利落地拉车装卸、搭建改装。他们相互配合默契到位,还不断发出愉快的欢笑声。玩伴们可商议情节,不断拓展游戏内容。教师们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不给游戏中的孩子们强加要求,还会和孩子们共同讨论和设计游戏方案与规则,并参与到游戏中。
安徒生 卢重光绘
在丹麦教育中,有许多演绎安徒生童话的小游戏。在学校里,这种“戏剧”的“玩”法首先是通过让孩子们听故事以加深对情节的理解,然后由参与者选择自己的角色。学生可以手工制作故事中的道具,身着自己喜欢的角色服装进行演出。所有角色的动作、表情,都靠自己对故事的理解来即兴创作,把故事演绎出来。其间没人指导,也无人评判,唯一有的就是鼓励和欣赏。孩子们参与游戏的主要目的是在玩耍中自我照顾、克服挫折、寻求合作、解决冲突,培养自己的好奇心、想象力、冒险精神。有些孩子喜欢借机“搞怪”,通过增添新意来表现自己。整个表演过程润物无声地让孩子感知人与人的界线、制定与遵守规则、处理矛盾和冲突、尊重玩伴的情绪,通过交流、共情、想象、灵感的碰撞,激发出无限的精彩与可能。
在这种“幻想之旅”的游戏中,孩子是主体,没有排练,表演完全即兴,如同“过家家”,依据但又不完全照搬安徒生童话,而是以类似导演的角色,用孩子的视角、孩子的思维去提问,引发他们思考并找到解决方案。
从童话中获取教育原理
安徒生童话《笨汉汉斯》被很多人认为是创新、全纳与接纳理论的经典诠释。这篇童话中,国王为公主征婚,乡绅的三个儿子都想参加。老大能熟背字典和报纸,老二精通法律和绣花,老三笨手笨脚被称为“笨汉汉斯”。汉斯骑着一只羊去王宫,路上捡到一只死乌鸦、一只旧木鞋和一把泥巴说要送给公主,即使被人笑话也丝毫不介意。在宏伟的王宫里,炉火正旺,公主想要烤鸡,其他求婚者的知识和聪明都用不上,唯独汉斯应对自如,拿旧木鞋当锅,泥巴当佐料,烤了死乌鸦,公主觉得他既幽默又聪明,决定嫁给他。
汉斯能够不在乎别人对自己的偏见,能在看似无用的东西上发现意想不到的价值,看到不同的可能性,从而打破常规、不走寻常路、发挥创造力、超越自我。公主作为评价者、衡量人,并非用那些可见的、易于量化的标准来考察应试者,而是更加看重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幽默气质。
受安徒生童话启示,丹麦教育中非常注重确立孩子对自己的认可,希望他们也能有汗斯般的自信。丹麦教育体制倡导,无论资质、禀赋、性格、外貌如何,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有价值的。因此,在教育与评价过程中就要求尊重人性,让儿童安心做好自己。
有一位丹麦老师介绍,在游戏时,她非常注重对所有孩子的包容与接纳。例如,有时无论如何引导,还是会有孩子不愿参加游戏,在认定孩子确实不愿参加时,她也要努力接纳他们。为此她专门做了一条名为“安慰鱼”的玩具小鱼,问不参加游戏的孩子:“你愿意在旁边照顾小鱼吗?”她表示,这样安排不仅避免了部分孩子可能会被边缘化,有时反而会让那些一开始不愿参与游戏的孩子,在看着别人玩耍时逐渐被感染,最终还是加入游戏中。
受到安徒生童话“变废为宝”的启示,在丹麦欧登塞等地有5家利用工作坊的形式让孩子们用废弃物来制作创意作品的中心,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灵感和创造力,“在玩中学”。走进这些工作坊,人们就像进了一个个大型仓库:纤维管、塑料网、金属丝、空鞋盒、废布料、木料……都是从工厂和商店收集来的边角料,让孩子用它们进行自主创作。
丹麦的很多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面对一些人生问题时,往往能在安徒生童话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灵感。安徒生童话中的《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等都以不走寻常路的故事,为教育提供原理性启示。
童话也属于成年人
不少丹麦人在童年时期就听过、读过安徒生童话,但往往领会不深,经过生活磨砺后,他们在人到中年后对安徒生童话反而更感兴趣,甚至能从中收获人生哲理。所以,不少丹麦人表示,不能认为安徒生是儿童的,安徒生更是成年人的。安徒生也希望把童话变成孩子和成人都能看的读物,在这个被称为“童话的国度”,安徒生的存在,远远不是童话故事、小美人鱼塑像那么简单,而是对不少人有着终身教育的意义。
丹麦的不少成年人将安徒生童话中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运用在自己的生活中,转化为帮助自己不断成长的资源。乐高玩具就是一位有这种特质的木匠用自己的创意塑造出的一个全球知名的玩具品牌。多位在体育、艺术、经商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达到职业巅峰的人士表示,他们人到中年后,对安徒生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希望把自己的感悟传递给更多的人,因此决心投身教育事业,改行做了老师。
安徒生有非常出色的即兴讲故事的能力,这种创作方式被认为具有巨大魅力。不少丹麦人意识到,讲好自己的故事,能让他们与孩子有更深刻的情感交流,也便于将自己的经历、信仰、信念,更好地分享给下一代,对孩子们产生启发。不少成年人为了加强自身的社会交往和提高教育下一代的效果,开始重视并锻炼自己即兴讲故事的能力。
丹麦的孩子们读安徒生童话看的更多的是故事情节,而成年人读安徒生童话往往会在幽默、讽刺中读懂人生,学会面对困难,并尊重、理解他人。很多成人通过读安徒生认识到,即使自己是穷人、处于社会边缘的人,仍然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影响和改变社会。人们可以从《丑小鸭》领悟自身的价值,从《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学会真爱,从《海的女儿》理解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充满了现实意义。安徒生童话对丹麦人的言谈举止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已成为丹麦人共同的语言和文化DNA。
正如南丹麦大学安徒生研究中心延斯·托贝尔·波特森教授所说:在丹麦,安徒生童话中的教育理念和人生启示贯穿在整个教育系统中,不仅存在于学生的课本中,还体现在各种活动中。安徒生童话故事的结尾大多是开放性的,能打开人们的思维,激发灵感,让人们自己去寻找结论。不同年龄的人从安徒生童话中获得的东西是不同的,安徒生童话也让很多成年人觉得“自己心中还住着一个孩子”。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03日 1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