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一声鸣笛,满载着硫铁矿货物的列车从韶关东站缓缓驶出。这不仅仅是普通的一次运输,而是标志着广铁集团多式联运“一单制”模式正式落地,开启了一条贯通长江港口间的全新高效物流通道。
在长江黄金水道与中欧班列钢铁动脉的交汇处,一场静默的物流革命正悄然重塑中国经济地理版图。多式联运这个曾被视作技术术语的概念,如今已成为破解物流成本困局、重构全球供应链话语权的战略支点。当货轮、列车与卡车在智能调度系统中达成“和解”,中国正以基础设施的物理连接为基底,编织一张效率与韧性兼具的物流神经网络。
多式联运的本质是一场国家物流能力的“集成创新”。重庆果园港的实践极具象征意义:长江航运货轮与中欧班列在此无缝衔接,货柜无需落地即可完成“水转铁”,时间成本压缩30%以上。这种“一单制”“一箱制”的物流模式,表面看是运输工具的排列组合,实则是对传统运输业利益藩篱的突破——它打破了海运、铁路、公路长期各自为政的割据状态,倒逼海关、税务、交通等多部门形成协同治理范式。
在“双碳”目标催化下,多式联运正从效率工具升维为绿色革命载体。铁水联运较纯公路运输可降低碳排放60%,这正是长江经济带“散改集”战略的价值所在——将煤炭、矿石等大宗货物从公路转向水路铁路组合运输,上海港由此年减少柴油消耗4.5万吨。更具想象力的是“新能源+”多式联运模式:成都建设的电动重卡换电站网络,配合铁路货运场站光伏发电系统,正在搭建零碳物流走廊的雏形。
这种绿色转型的经济逻辑同样清晰。深圳盐田港“海铁联运+新能源集卡”模式,单箱物流成本下降18%,吸引苹果、特斯拉等企业将亚太分拨中心落户于此。当ESG理念成为全球供应链准入标准,多式联运的低碳属性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竞争力。
多式联运的深层价值,在于其对人类运输文明的重新诠释。从古丝绸之路的驼队到中欧班列的钢铁洪流,从大运河的漕船到长江经济带的集装箱货轮,运输工具的进化史本质是文明连接方式的升级史。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中国通过多式联运构建的,不仅是货物的运输通道,更是一种新的全球化叙事。
(来源:中国网作者 :陈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