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3日讯 在滨州市滨城区市西街道,一场以文化为纽带的社会治理创新正悄然展开。以“文化书院”建设为支点,市西街道创新探索“阵地链+教育链+治理链”三链融合模式,构建起全生命周期文化服务体系,激活基层文化活力,为居民打造家门口的“精神文化客厅”,探索出一条文化惠民与社区治理共生共荣的新路径。
筑牢阵地链 打造文化服务新地标
市西街道以“公共文化+”理念为核心,构建“线上+线下”“室内+室外”的全域文化阵地网络。线上,依托“精彩市西”公众号推出“市西之声”听书栏目,涵盖党史、人文等内容,实现“云端文化浸润”;线下,投资180余万元建成智能化城市书房,配备儿童专区、电子阅览区等,打造“15分钟阅读圈”,并联动市、区图书馆分馆及18个社区图书室,形成覆盖全域的阅读网络,累计举办“全民阅读 书香市西”等活动50余场,惠及群众2万余人次。
在利民社区,通过“文化书院合伙人”模式,精准对接文化企业、社会组织、志愿团队等多方资源,设计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活动和服务,吸引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的居民群体积极参与,形成了资源共享、活动共办、服务提供的紧密合作机制,真正实现文化服务的精准化和全覆盖。目前,已有38家企业和机构加入“文化书院合伙人”行列,整合文化资源20余项,累计参与居民超2000人次,有效促进了街道文化共建和居民互动。
延伸教育链, 赋能全龄成长需求
市西街道紧密围绕“全龄教育”的需求,以文化书院为枢纽,构建覆盖儿童、中青年、老年群体的分层文化服务体系。针对“一老”,开设“银龄学堂”。通过经典诵读、数字技能培训等活动,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助力跨越数字鸿沟;针对“一小”,开设“青苗课堂”以绘本共读、思辨训练等形式激发阅读兴趣,培养思维能力;针对青年,团工委开设“青年夜校”,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创新创业指导及文化艺术课程,助力青年成长与发展;针对家庭教育,开设“亲子阅读营”,通过沉浸式体验,增进家庭成员情感联系。
截至目前,“银龄学堂”已组织活动20余场,吸引800余人次参与;“青苗课堂”举办活动40余场,参与群众达200余人次;“青年夜校”开展活动10余场,参与人数200余人次;“亲子阅读营”吸引200余个家庭参与,累计参与群众600余人次,这种全龄覆盖的教育体系,不仅满足了居民个性化需求,更搭建起代际交流的桥梁。
创新治理链 激活社区文化生态
市西街道通过“志愿+多元”模式,以文化书院为载体,组建30余支文化队伍,包括舞蹈队、合唱团、书画社等,吸纳3000余名志愿者参与送理论、政策、法律等“十送”服务,将文化服务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
此外,街道创新“美德信用积分”机制,居民通过参与文化活动、志愿服务等方式积累文化积分,可在书院内兑换文创产品或培训课程,形成“参与-激励-再参与”的良性循环,激发居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共建者”,为文化书院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通过“三链融合”模式,市西街道将文化书院打造成为凝聚人心、传承文化、服务民生的重要平台。未来,街道将持续深化这一实践,延伸文化服务触角,让文化之光照亮市西每一寸土地,为基层文化繁荣注入不竭动力。正如街道党工委书记许安琪所言: 我们打造的不仅是文化空间,更是文明生长的土壤;提供的不是简单服务,而是通往美好生活的文化密码。
闪电新闻记者 周建辉 通讯员 董高峰 孙文爽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