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4月17日讯 2025年3月27日,“深海一号”船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赴印度洋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航次计划载人深潜重大科考航次(简称“载人深潜共享航次”)。本航次是“蛟龙”号完成2025年技术升级后的首个科考航次,也是“蛟龙”号首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航次。为记录“蛟龙”号不断探秘深海未至之境、拓展人类认知边界的探索和步伐,特邀请本航次潜航员和下潜科学家共同分享探秘深海经历。第三期由我国第二批潜航员、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潜航员杨一帆讲述——
本航次的特点是航渡时间长,作业时间紧张,给“蛟龙”号留下的作业窗口期相对较短。到达作业区后,开始紧锣密鼓下潜,6天7潜的频率很高,给我们蛟龙技术保障团队带来很大挑战。我们装备保障人员每天起早贪黑,一丝不苟做好下潜准备工作,保障每次下潜“蛟龙”号都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确保了每个潜次顺利完成。
对于本人来说,本航次我总共承担了4次下潜任务,2次主驾2次副驾,其中包括“一天两潜”。印象最深的是担任第一个主驾驶的潜次,“蛟龙”号的第333次下潜。4月7日上午8点50分,“蛟龙”号开始在海山区近底航行,近底采集海水,沿途采集岩石和生物样品,海底生物繁多,发现了海绵、海蛇尾、珊瑚、海参、项链海星等海洋生物。据生物科学家说,里面预计有多个新物种。我们下午2点准时抛载返航。这个潜次是带着本航次首席科学家下潜。航次首席首次下潜,看到海底发育如此丰富的生物,并采集到很多珍贵样品,赞叹不已。
连续的下潜作业确实劳累,尤其是“一天两潜”,在水面经历了四次布放回收,对身体和精神都是很大的挑战,但我咬牙坚持下来了,圆满完成了既定的任务。通过这个航次与科学家深度交流,也增长了自己对海山的认知。希望未来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深海科学研究,通过深海装备拉近科学家与海底的距离,为海洋强国事业发展增砖添瓦。(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