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不褪色,银发亦生辉。在黄岛街道骊山路社区小殷股份经济合作社,61岁的老党员孙方功用行动诠释着这句话的真谛。孙方功曾是一名有着三十多年工作经验的法官助理。2024年退休后,他离岗不离党,积极发挥老党员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主动请缨成为社区调解员,尽己所能为民解忧、服务社会,为社区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法袍换成红马甲
基层调解献余热
近日,记者走进小殷股份经济合作社,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孙方功正在和村民聊着对方请他帮忙起草一份合同的相关事宜。
“去年12月份,我退休了。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却没闲下来,因为我成了一名基层调解员。”孙方功笑着告诉记者,他很喜欢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我这大半辈子都在和法律打交道,现在想用这些经验继续为街坊邻居服务。”
谈起以前的工作,孙方功很是感慨。1987年,23岁的孙方功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先后在红石崖法庭、灵山卫法庭、王台法庭工作。工作中的孙方功热爱学习,经常通宵达旦地阅读卷宗,深入走访了解案情。
多年的工作,让孙方功养成了爱记录的习惯。记者在他的调解日志里看到,里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由他调解过的纠纷案件,解锁纠纷化解的“民生密码”就在其中。
“法律是冷的,但执行法律的人要有温度。”这是孙方功的工作心得。多年来,一直在基层工作的孙方功,在和群众打交道的过程中,愈发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了深厚感情。而今,脱下法袍的他穿上红马甲,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装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和调解日志,在社区居民楼、活动室、小广场间穿梭,成为居民口中的“调解专家”。
坚持情理法并用
化解矛盾有诀窍
“基层的矛盾纠纷,其实不难解决。首先要把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了解透彻,然后找涉事各方去聊,一定要用心聊,将心比心地为当事人解决问题。”孙方功表示,在小殷股份经济合作社,他经常为了一个矛盾纠纷去村民家里谈心。“一次谈不成,就去两次、三次……直到把矛盾掰扯开、彼此和解了为止。”孙方功说道。
“今年年初,有两户居民因为盖房子导致屋顶漏水的问题起了冲突。为了解决矛盾,我多次邀请两家人到我那儿喝茶。”孙方功告诉记者,因为都是熟人,他便采用唠家常的方式和涉事双方分别谈心,“后来我们把事情聊透了,把涉事双方各自的利益以及解决方案讲清楚了,矛盾也就自然而然解决了。”
“年轻时辛辛苦苦把孩子拉扯大,本想安享晚年,没想到几个孩子在养老问题上互相推诿,争吵不断。”小殷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八旬老人李女士向孙方功诉说了自己的苦恼。
了解情况后的孙方功多次到李女士家走访,与她的子女面对面交流,精准把握矛盾焦点。他创新采用“分合调解法”:先“逐个击破”,依据相关法律条文阐明子女应尽的赡养义务;再组织召开家庭会议,引导李女士的子女回忆母亲养育他们的艰辛。
通过情理法交融的沟通与调解,李女士的子女最终达成共识,签订赡养协议,李女士的养老难题成功解决。
“调解时,要先让大家发言,然后帮他们梳理;再让大家发言,针对矛盾点进行再次梳理。这样矛盾就会一点点变小,直到完全解决。”作为一名基层调解员,孙方功从多年的工作经验中总结出了一套解决矛盾纠纷的诀窍,并用这套诀窍为社区和谐稳定贡献了力量。
组建志愿服务队
搭建为民连心桥
“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要让人人成为法治明白人。”自成为一名基层调解员以来,孙方功创新推出“调解+普法”双轨机制。每起纠纷调解完毕后,他都会梳理形成“法治提示单”,向涉事各方普及纠纷中涉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知识。
这种“调解一案,教育一片”的做法,使社区居民的法治素养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居民主动加入“法律明白人”队伍。
深知“法律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的孙方功,退休后还自发组织社区有相关工作经验的10名党员建立起法律咨询志愿服务队,先后举办法律讲座5次、开展法律咨询15次、化解矛盾纠纷20起,在畅通沟通渠道、高效为民解忧的同时,向社区居民普及法律知识,进一步提升了居民们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接下来,我们志愿服务队计划开展‘法律茶馆’‘法律讲堂’‘方言说法’等一系列活动,为社区居民讲解遗产继承、土地流转、物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孙方功说道。
从法官助理到基层调解员,孙方功用专业与温情搭建起了为民服务的连心桥。“只要大家伙儿需要我,我就会全力做好服务工作,为社区和谐稳定贡献绵薄之力。”孙方功坚定地说道。
(大众新闻·青岛西海岸报记者 丁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