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日报 》( 2025年04月16日 第 11 版)
□龚浔泽
去了安阳,才知道“大邑商”是当年商朝人对自己国都的称呼,才体验到在中国像安阳这样厚重的地方真不多,其独特之处也是其他古都没有的,值得细细品味、慢慢回味。
汉字不一定在安阳起源,但甲骨文1899年在北京被独具慧眼的王懿荣发现,经过《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的保存和传递,通过罗振玉溯源定位安阳,找到小屯村的殷墟,就注定了安阳要成为中国的字都,变成人们心目中的汉字故乡,也让安阳在世界文字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缘性价值、里程碑意义。
甲骨文的发现引发了各方面对安阳殷墟的高度关注和深度探索。1928年,现代中国的科学考古事业在殷墟正式开启,让这里变成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在这片神奇古老的土地上,众多重大考古发现如繁星般接连涌现,持续改写着人们对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认知。
梁启超之子梁思永在此发现著名的“后岗三叠层”,以实物证据勾勒出中华文明从史前时期到历史时期一脉相承,为华夏文明的传承脉络提供坚实的考古支撑。
妇好墓的发掘,更是震惊世界,墓中出土的大量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等文物,展现出商朝时期高度发达的手工业水平与文化艺术成就。而司母戊大方鼎,这座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成为商朝青铜铸造业的标志性象征。
这些历史遗存和考古成果,坐实了安阳作为最重要商朝都城的地位,也让殷墟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的标志性节点,成为历史记载与考古实证相互印证的华夏文明起点。1988年,经过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等的提议推动,安阳成为被公认的中国第七大古都,得以与西安、洛阳、北京、南京、开封、杭州等并列。
这些让安阳这座城市成为中国独一无二的存在。今天我们用汉字记载事实、抒发情绪、阐释思想,离不开作为源头的甲骨文。每一个享受华夏文明和统一国家福泽的中华儿女,每一个使用汉字交流表达的人,都有理由也有必要向安阳致以敬意。
商品的流通已经与空气一样,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行为和环节。从事商品流通的人,为什么在汉语中被称为“商人”?据说离不开商朝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进步,也离不开商朝灭亡之后商族遗民在商业领域的活跃表现。
实际上,面对在安阳考古挖掘出来的商代青铜器、玉器、贝壳钱币和城建遗址,我们不难看出商代相对发达的手工业,推断出商代厚实的农业基础和较为活跃的物产交换,那个时候产生了可以规模化交换的剩余产品,出现了相对固定的物品交易场所,存在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人群。
商起源地说法多种,商丘起源说是比较重要的一种,商朝的鼎盛和尾声时期在安阳。据说商朝在安阳一带灭亡后,进入周朝后的商族人不再拥有政治上的统治地位,许多商族遗民失去了土地,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专门从事物品的流通交易活动,活跃在行走四方以物易物的征途上。
久而久之,“商人”这个称呼被逐渐固定下来,成为从事物品流通交易活动人群的指称,脱离了原先的天然的含义,进而让所有用来交易的产品被称为“商品”,让产品流通的行业被指称为“商业”,让有形的产品交易场所和无形的追逐利润领域被称为“商场”,让从事产品交易交通的行为被称为“经商”,另外,还有“商户”“商厦”“商都”“商量”等一系列词汇。
今天的中国人无论是努力谋生,还是尽力享受生活,都需要商品,离不开商业、商人等诸多冠以商字的词汇,都可以追根到商朝、商族,都会溯源到安阳这个地方。
在孔子悉心修订整理的《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典籍之中,《易》是其中特殊、神秘也很深邃的存在。
《易》,在大多数情况下被称作《易经》,它是对先秦时期乃至更久远的史前数千年文化的凝练与总结,涉及哲学、政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它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滋养孕育无数的思想流派和文化典籍,后世先后成为儒家、道家共同尊崇的经典,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宛如一个重要的骨干柱石。
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中的叙述,《易》之所以被称为《周易》,缘起于周文王姬昌被商纣王囚禁在殷墟之南的羑里城。在羑里城被囚禁期间,周文王结合前人留下的《归藏易》等资料,推演出更完善的、精妙的六十四卦体系,创造了八卦符号以及对应的卦辞、爻辞,构成了《周易》的核心精华部分,影响了后世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
从这个角度来看,安阳与《周易》有着深厚的关系。今天,无论是研究中华传统文化,还是理解华人乃至东亚儒家文化圈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我们无法忽视《周易》的存在和影响。而在其中,还是安阳这个地方提供了历史的背景和背影。
来到安阳,不仅可以现实感受汉字之源、商业之根,还有助于深化对中国传统思想和民间智慧的理解。
清明时节的羑里城,紧挨着的农田里种植的油菜花全开了,阳光照耀下呈现出一片希望的金黄,远处分布着一些高楼大厦,一群群踏青研学的孩子,在导游和老师的解读指引下,穿着传统服饰感受传统仪式,仿佛穿越,又似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