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澎湃“园”动力
——2025年海南自贸港重点园区高质量发展全媒体调研行
洋浦经济开发区用好政策优势,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奋力打造海南自贸港“样板间”
“在洋浦,与世界‘双向奔赴’”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梦晓
每天从海底“挖泥”至少8小时是一种什么体验?4月7日,洋浦港区航道改扩建工程现场,“浚海5”自航耙吸式挖泥船挖泥长黄光勇坐在高出海面5层楼的操作间里,紧盯屏幕,摆动操作杆,操纵耙爪把海底的泥砂吸到船舱,直至挖掘深度达到设计疏浚底标高。“我们正在把一条小路拓宽成海上高速公路,项目建成后将保障20万吨级船舶顺利入港。”
在洋浦,把“小路”拓宽成“高速公路”的事并不鲜见。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小铲滩港区考察时强调,振兴港口、发展运输业,要把握好定位,增强适配性,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推动港口发展同洋浦经济开发区、自由贸易港建设相得益彰、互促共进,更好服务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共建“一带一路”。
从初步形成港航物流产业集聚区,到打造石化新材料等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再到先行先试企业不断落地开花,洋浦正不断发挥海南自由贸易港“样板间”的示范引领作用,展现自贸港建设的蓬勃风貌。
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元才 摄
建设深水良港 “保障20万吨级船舶顺利入港”
“每天挖泥觉得枯燥吗?”面对这个问题时,黄光勇说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答案:“沿着海岸线深耕很有成就感。”
成就感源于何处?黄光勇说,海上高速公路看不见却极为重要,航道改扩建工程就是要把航道挖深、挖宽,为大型船舶安全到港扫清障碍。“原来港区深度不足8米,限制了大宗船舶安全到港。现在我们挖到17米左右的深度,能保障20万吨级船舶顺利入港。”他说。
坐在高处作业,疲惫之余,黄光勇喜欢远眺百米之外的海南洋浦区域国际集装箱枢纽港,也亲眼见证港口扩建工程(一阶段)一期工程的建设发展:“我刚来时,他们还在开展土建施工。一转眼,堆场铺设好了,岸桥架好了,变化特别快。”
不久前,洋浦区域国际集装箱枢纽港扩建工程(一阶段)一期工程通过竣工验收。作为海南封关运作的关键基础设施,该工程新增了1个20万吨和1个15万吨集装箱泊位。在项目一年多的建设期里,承建方中交四航局技术部部长吴宝松用厚厚一沓施工日志,记录工程建设重点难点:比如港口周边海域清淤时,火山石打坏运输管道;沉箱安装时遇到的北部湾暗流问题等。
面对困难,项目建设者们没有退缩,而是组织起由技术骨干、科研人才和一线工人组成的人才团队大胆创新,破解施工瓶颈。“施工过程中我们申请了18项专利,比如绞吸船的石头分离装置、破碎装置等,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吴宝松说。
船只往来停靠,集装箱进进出出……如今的洋浦港热闹非凡,2024年集装箱吞吐量达200万标箱,跻身全国主要港口20强。
在海南澳斯卡国际粮油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对成品油进行包装。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元才 摄
释放政策红利 “企业运营成本一降再降”
先行先试的自贸港政策成效如何?海南澳斯卡国际粮油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澳斯卡公司)董事长张慧颇有发言权。该公司是全国首家享受加工增值免关税政策的试点企业。
4月7日,位于洋浦经济开发区保税港区的澳斯卡公司生产车间,智能化生产线高速运转,工人在岗位上熟练操作设备,从原料预处理到精细加工再到成品包装,每道工序都有条不紊地进行。
“不久前我们还体会到了新政策带来的便利。”张慧说,今年2月该公司生产的一批食用菜籽油,在海口海关所属洋浦海关关员监管下完成取样送检后出区内销。这标志着海关“进口食品及原料‘三同三溯’监管新模式”创新举措正式落地实施。
“三同三溯”监管新模式可为货物节省约70%的通关时间。“公司二期生产线快投产了,产能将进一步扩大,油品出区环节急需更便利的措施。洋浦海关‘三同三溯’监管新模式,避免产品出区不及时,有效化解产品大面积积压造成的停产风险。”张慧说,这样的服务送上门,让公司切实畅享到海南自贸港的政策红利。“在洋浦,开放的政策和优质的服务,为我们搭建与国内外企业合作贸易的桥梁,与世界‘双向奔赴’。”
面积2.23平方公里,累计注册企业超6000家,洋浦保税港区的“人气”很旺。
“这里诸多先行先试的政策,让运营成本更低。”海南红焱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姚大飞说,以公司进口牛肉为例,该项关税为12%,适用加工增值免关税政策,综合各种成本后,在洋浦加工的成本较内地低8%左右,而叠加使用“两个15%”所得税等其他自贸港政策后,企业运营成本还将再下降,“这样的政策红利,哪个企业吃着不香?”
政策“含金”,吸引企业汇聚。如今,这一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样板间”已培育形成健康食品、高端旅游消费品、先进制造和数字服务贸易等多种业态,正由政策“盆景”变产业“森林”。
“链”上凝聚合力 “‘隔墙供应’材料随到随产”
从隔壁“进货”到自家生产是什么体验?海南巴陵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巴陵化工)总经理康铮的答案是实现效益最大化。
位于洋浦石化功能园区的巴陵化工,与海南炼化百万吨乙烯项目(以下简称炼化乙烯项目)仅一墙之隔。由于离得近,原材料通过管道运输,便可从炼化乙烯项目直达巴陵化工的生产线上。经过流水加工,一袋袋热塑橡胶便可装袋出厂。
“就像坐上‘快车’一样,材料随到随产,省了很多运输成本。”康铮介绍,乙烯被誉为“石化工业之母”,是石油化工产业的核心。巴陵化工将炼化乙烯项目生产的苯乙烯、丁二烯等产品作为原材料,直接新建装置技术路线承接,实现隔墙供应,就地转化,降低原料成本及物流成本,产业链共生互补循环,实现上下游整体效益最大化。
像巴陵化工这样生产原料“隔墙供应”,是众多新材料企业在洋浦落户的真实感受。而在源头工厂——炼化乙烯项目厂区内,只见设备高速运转,机器轰鸣不绝。
海南炼化聚烯烃部经理刘宏伟用两组数据,说明了石化新材料产业在洋浦的飞速发展:2023年2月该项目投产,实现了海南乙烯工业“零”的突破,如今可每年为产业链下游提供超过270万吨化工新材料产品。
从“0”到“270”万吨,这背后,产业链的补链强链尤为关键。“这是一个让企业和企业、企业和园区实现资源互补、互促共赢的过程。”刘宏伟说。
在炼化乙烯项目等助推下,2024年,洋浦石化新材料先进制造业产值突破千亿元,跻身千亿级制造业集群。(海南日报洋浦4月8日电)
儋州市市长、洋浦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陈阳:推进儋洋一体化改革 擦亮海南自贸港“样板间”金字招牌
海南日报洋浦4月8日电(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梦晓)“儋州洋浦作为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已成为引领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实践地。”4月8日,儋州市市长、洋浦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陈阳在接受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专访时表示,儋洋“一业独大”的传统工业格局已转变为新质生产力四条“新赛道”,港产城科融合发展的舞台已从政府投资“夯基垒台”切换到市场主体“立柱架梁、登台竞技”,进入了外向型、国际化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即将迎来战略机遇期、发展黄金期。
陈阳说,自2021年12月29日儋洋一体化发展以来,儋州洋浦落实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立足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全局,聚焦“更加开放”“更有深度”,充分发挥洋浦作为海南自由贸易港“样板间”的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提升儋洋经济圈聚合效应。
2025年,是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扩大开放之年,也是儋州洋浦奋力打造海南自贸港“样板间”三年行动的开局之年。
“今年,我们将纵深推进儋洋一体化改革,充分发挥自贸港‘样板间’示范引领作用,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围绕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最大程度争取核心政策先行先试、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将开放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擦亮海南自贸港‘样板间’金字招牌。”陈阳说。
此外,儋州洋浦还将全力以赴抓投资、促消费、扩内需,深化重点区域、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天涯时评 | 补链强链成就产业“森林”
■ 陈雪怡
原料工厂与成品工厂仅一墙之隔,可实现从隔壁“进货”到“邻居”生产,如此场景是企业所向往的。而生产原料“隔墙供应”,已然成为洋浦经济开发区的一道风景线。
风景线背后,是补链强链的力量。这是洋浦经济开发区的独特优势,也是其作为自贸港“样板间”的有益经验。
产业做大做强,关键在于补链强链。产业过于单一,会增加企业成本,难以形成强劲的凝聚力。只有形成上下游企业资源互补、协同发展的完整产业链,才能增强发展吸引力,让企业和企业、企业和园区实现相融共进、互促共赢。
近年来,洋浦经济开发区充分发挥自贸港政策和自身区位优势,通过“政策赋能+精准招商+链条整合”等多种方式,系统推进补链强链工作,逐步构建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比如,创新进口食品及原料“三同三溯”监管新模式,为货物节省约70%的通关时间,增强了企业入驻信心。再如,随着海南炼化的“骨架”不断夯实,逸盛石化、京博新材料等众多配套企业加速集聚,推动产业链条不断延长。
正是聚焦补链强链,洋浦吸引众多企业落户集聚,实现原料“隔墙供应”、成品“就地产出”。通过降低原料、物流成本,推进上下游企业协作生产,达到产业链整体效益最大化。
正是靠着补链强链,洋浦实现了石化新材料先进制造业产值突破千亿元,跻身千亿级制造业集群。不止于此,洋浦还积极培育健康食品、高端旅游消费品、先进制造和数字服务贸易等多种业态,争取形成更多产业集群。
当产业链不断完善,形成产业集群时,便能进一步增强地方产业影响力与竞争力,从而吸引更多企业,壮大产业集群,以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为企业和地方发展赋能提势。洋浦经济开发区的实践证明,一个成功的产业园区,不仅要看企业的质量和数量,更要看企业之间的黏性,看它们之间能否形成紧密的链接。
作为海南自贸港“样板间”,洋浦经济开发区以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的蓬勃势头,提供了补链强链的有益经验。乐见洋浦经济开发区进一步发挥优势,形成更多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让每一滴原油、每一份原材料,都能在区内完成最大限度的价值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