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贵阳,春山如笑。阿哈湖畔的樱花缀满枝头,长坡岭的松涛与鸟鸣交织成曲,黔灵山的猕猴在林间跳跃嬉戏……这座被群山环抱的城市,以“林城”为名,在世界森林日到来之际,向世界讲述着人与自然共生的绿色故事。
森林,是贵阳的基因密码
贵阳的绿,是天地馈赠的底色。北纬26度的温暖湿润,喀斯特地貌的独特馈赠,让这座城市坐拥55%以上的森林覆盖率,成为镶嵌在云贵高原上的“绿宝石”。从明代“九门四阁十三关”依山而建的智慧,到如今“千园之城”的生态实践,贵阳人用600年光阴编织出一张“山中有城、城中有林”的立体绿网。
大数据在此刻与古老森林相遇:卫星遥感系统24小时监测森林健康,“林长制”让每一片树林都有数字身份证。2024年,贵阳市全年实施营造林6.5万亩,相当于为地球新增了6000个标准足球场的“绿肺”。
生灵,在森林剧场中起舞
在观山湖公园的晨曦中,摄影爱好者老张用镜头捕捉到红尾水鸲轻盈地掠过湖面的瞬间;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里,工作人员李大姐正记录着中华秋沙鸭的迁徙轨迹。这座城市跃动着7691种生命的韵律,就连市中心都能邂逅白鹭掠过南明河的优雅身影。
贵阳人把生态智慧写进生活哲学:青岩古镇的百年银杏树下,老茶客用落叶煮茶;鹿冲关的森林步道上,跑者与松鼠共享晨光。当全球城市困于“自然缺失症”时,贵阳用绵延数里的生态绿道,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把日子过成“诗意的栖居”。
未来,在年轮中生长
在世界森林日“森林:食物的宝贵来源”的主题下,贵阳正书写新的绿色答卷:2024年碳汇交易额突破839万元,每片树林都能转化为生态财富;高校实验室里,科研人员从马尾松中提取生物活性物质,让森林经济向高附加值延伸;孩子们在生态教室学习苔藓拓印,把绿色的种子埋进心田。
这座曾因“天无三日晴”被世人熟知的城市,如今骄傲地亮出新名片: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5%,森林生态系统年固碳量超百万吨。当全球气候谈判为减排目标博弈时,贵阳用年复一年的植树节、企业认养的“碳汇林”、市民自发组织的“无痕山林”行动,证明绿色承诺可以如此具体而温暖。
结 语
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也是未来城市的答案。在世界森林日,贵阳的每一片绿叶都在诉说:当我们将森林视为有生命的邻居而非资源,当科技创新与生态敬畏并行,城市就能成为人与自然共同进化的诺亚方舟。这座林城的故事,正随着山风,吹向更远的地方。
文 | 何莹莹
来源:贵阳生态环境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