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证券报
医药行业
差异化创新与增强供应链韧性并行
◎记者张雪王墨璞嘉实习生刘禹希
近日,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引发市场对中国医药企业出口业务的关注。从多家药企的最新回应来看,得益于前瞻性的全球化布局、供应链韧性及创新升级,短期看冲击尚在有限范围内。与此同时,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国际市场,通过差异化创新与国际协作,在挑战中挖掘新机遇,展现行业应对变局的智慧与韧性。
对中国药企短期影响有限
从部分上市公司回应情况来看,关税政策短期对国内药企影响有限。
华润双鹤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出口美国业务收入占比较小,且公司产品出口覆盖超50个国家,单一市场政策变动对公司业务影响较小。公司将密切关注美国关税政策的动向,积极研究和制定应对措施,有效降低风险。
健康元、司太立、国邦医药与科伦药业等企业也表示,对美出口业务占比微乎其微,短期内政策冲击直接影响非常有限。公司将持续密切关注国际贸易形势及相关政策变化,积极应对,确保公司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健友股份从行业视角分析称,美国注射剂供应链的脆弱性可能推高供应商议价权,而中国药企凭借质量升级与创新突破,有望在竞争中占据更有利地位。药明康德虽未明确量化关税影响,但其优化的供应链体系与精细化运营策略,已为不确定环境中的客户需求提供了确定性保障。
构建差异化创新优势
构建差异化创新优势,是目前中国药企突破外部挑战的核心路径。
复星医药执行总裁王兴利表示,药企想要融入国际市场,需要建立起差异化发展优势。例如,药企可以采取组合式创新的策略。以创新药快跟模式,保持企业充足的财务收入。同时,布局best-in-class(同类最佳)产品,并投入资源进行源头创新。
以复星医药为例,其采取产学研“手拉手”模式开展源头创新,让高校参与药品从开发到上市全流程。“高校科研具有科学性优势,企业在临床和市场价值判断上有优势,二者结合可达到顶尖药企开发水平,助力中国药企成为跨国药企。”王兴利说。
东阳光药首席科学家林凯称,药企应同步推进短期盈利的跟随性项目与需要长期投入的颠覆性创新。只有敢于在差异化项目上花时间,才能以时间换空间。
林凯的观点与先声药业高级副总裁吴奕涵的“赛道聚焦论”不谋而合。吴奕涵以中国新能源汽车实现弯道超车为例,建议药企谨慎选择细分领域,集中资源突破关键技术。
翰森制药首席技术官江山则认为,国内药企正从仿制药转向“自研+BD引入”双轮驱动模式,加速创新药管线的国际化布局。
面对复杂的国际市场环境,资本运作与国际化协作同样是药企夯实根基的关键策略。
华润医药首席科学家陈波提出,通过设立产业基金孵化早期项目,或并购整合核心技术与管线,药企可快速补足短板。据其介绍,华润医药近年来通过收购昆药、天士力等企业,构建了从研发到商业化的全产业链闭环,并在创新药领域形成“并购补短板+临床资源协同+商业渠道赋能”的独特模式。
在出海路径上,License-out(许可输出)与共同开发模式成为主流选择。陈波认为,药企可通过与国际合作伙伴共享创新药管线,借助其本地化渠道降低海外运营成本与监管风险。吴奕涵表示,License-out需升级为“共同开发”,深度参与全球研发流程,同步提升技术能力与国际话语权,实现从交易到共生的转变。
增强供应链韧性以抵御风险
不容忽视的是,当前环境下,部分企业的供应链仍面临潜在压力。
赛诺医疗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短期内,由于公司在原材料库存方面有一定的储备量,因此不会对公司产品生产成本产生过多影响。长期来看,公司将积极应对,通过国产替代等方式降低进口原材料的使用比例,进而抵消关税政策对公司供应链的影响。
百花医药同样聚焦采购端风险。公司提到,从供应链的采购端分析,供货期和采购成本会受到一些影响,特别是涉及进口参比制剂、精密检测设备及关键耗材等品类,公司将采取多维度应对预案,如建立动态价格监测机制,对关键物料实施多家供应商备案储备,积极推进国产替代,与战略供应商保持合作,对长周期物料保持安全库存等。
纵观各家企业表态,“未雨绸缪”与“顺势而为”成为关键词。无论是加速国产替代、优化全球布局,还是向上游延伸供应链,中国药企的应对策略体现出行业整体的韧性与远见。短期来看,关税政策的影响可能是局部的;长期而言,这场风波或将成为倒逼产业升级的契机。
医疗器械行业
主动调整出海策略变革中寻新机
◎记者严曦梦实习生朱亚婷
4月8日,第91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启幕,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0家企业共赴这场“全球医疗风向标”盛会。上海证券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各类“AI+医疗”机器人首发新品迭出,吸引国内外观众驻足关注。面对美国“对等关税”等外部挑战,多家医疗器械行业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将主动调整出海策略,加速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强化产业链布局,在变革中寻找新机遇。
“尽管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但我们也认识到,中国的制造能力短期内是其他国家难以替代的。”稳健医疗营销副总裁张燕表示,目前公司所受冲击有限。公司将加速海外终端建设,包括制造、渠道和品牌的本土化,以进一步深化全球市场布局。
创新是医疗器械行业面对外部挑战的另一关键词。腔镜手术机器人、骨科手术机器人、远程手术系统……在微创医疗“智能手术全解方案试驾区”,众多参观者驻足,不少“老外”组团前来体验。
“展台的外国参观者数量远超预期。”微创医疗展台相关负责人表示。数据显示,2024年,微创医疗各业务板块产品出海势头强劲,出海业务收入同比增长85%。
“创新能力始终是微创医疗的根本和核心竞争力之一,出海战略已成为公司发展的重要选择,未来公司将坚定不移地推动核心竞争力产品进入全球市场。”上述负责人表示,公司将持续通过创新驱动,加速“中国智造”高端医疗设备的全球临床推广,让中国技术惠及更多患者。
受访企业认为,变革中蕴藏着新机遇。“海外市场并不仅限于美国,实际上还有大量其他市场可供开发。同时,外部挑战或可促使其他受挑战市场重新评估与中国贸易合作的潜力,这为扩大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提供了新的机遇。”杭州灵眸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何鹏表示,面对外部挑战,企业出海的形式、策略和主战场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出海的趋势不会改变。灵眸医疗将继续关注国际市场动态,探索多元化的市场机会,以应对全球贸易环境的变化。
“产品与创新是全球化的长期通行证”
——湖南上市公司谈应对美“对等关税”
◎记者夏子航
“全球化进程中的外部关税政策波动是新常态,关税是短期过路费,产品与创新才是长期通行证。我们依然坚信长期主义,以创新为引擎、以客户价值为核心,这样才能在复杂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增长。”在回应美国“对等关税”影响时,消费电子产业链上市公司安克创新相关人士向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
近日,爱尔眼科、中联重科、圣湘生物、蓝思科技等湖南上市公司纷纷发声:一方面,大部分上市公司对美业务占比较小,影响可控;另一方面,湖南上市公司进一步坚定信心、凝聚力量、灵活应对,持续推进全球化与多元布局,聚焦产品与创新,以自身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推进全球化与多元布局
4月10日,中联重科在互动易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美国“对等关税”对公司直接影响非常有限。2024年,公司来自美国市场的营收占比不足1%,从美进口零部件金额约为1600万元,占营业成本比例不到0.05%。
中联重科相关人士介绍称,近年来,中联重科持续深耕全球市场,已建立起高度均衡、极具韧性的全球业务体系,能够有效应对单一市场政策波动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具备显著的抗风险能力。
爱尔眼科表示,其进口药品原产地主要分布于日本、瑞士、德国、比利时、爱尔兰、美国等地,原产于美国的药品采购金额占所有药品采购金额的2.6%左右。
爱尔眼科表示,今后拟采取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多元化采购渠道,增加对国内供应商及非美供应商采购比例;持续优化供应链优化;逐步进入部分上游供应链;积极开发和利用眼科垂直大模型Aier GPT赋能供应链管理。
目前,爱尔眼科海外业务收入占比为10%至15%,布局以欧洲及东南亚为主。
蓝思科技回应市场关切称,得益于前瞻性的全球化布局和持续深入的多元化发展战略,公司已构筑起稳健的全球供应链体系。目前,蓝思科技在全球拥有9个研发和生产基地,包括位于越南、泰国、墨西哥的生产基地及多个国际办公驻点。据介绍,蓝思科技2024年海外业务占比为58%,其中大部分出口通过保税区完成,规避了关税波动风险。
进一步聚焦产品与创新
“外部环境的变化,进一步坚定了我们重研发、重用户体验、重产品创新的决心。2025年,我们要进一步聚焦产品创新、品牌心智建设、全球化柔性供应链等战略行动。”安克创新相关人士表示。
具体来看,安克创新将采取三方面措施:一是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通过极致创新、持续投入研发和提升品牌影响力,强化产品创新力,提高品牌议价权,保障自身在市场竞争中持续处于优势地位;二是持续开展全链条降本增效。进一步优化产品设计和过程管控,通过与供应商的紧密合作,发挥规模效应,在不降低品质的前提下降低产品生产成本;三是探索新兴市场增量,分散区域政策风险。
圣湘生物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产品出口主要覆盖欧洲、东盟、中东等地区,对美业务占比小于1%。未来,将通过诊疗一体化布局加速推动体外诊断、生物制造两大业务板块持续创新,打造全球化的平台型企业。
动压油膜滑动轴承领域龙头企业崇德科技表示,公司将积极调整市场策略,有效应对关税政策变化带来的挑战,并加速推进产品替代与国际化进程。
实探“世界超市”义乌——“订单不会少!”
◎记者杨烨操子怡
“订单正常,暂时没有受到影响”“我们正在加大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销售”“目前正在协商,可能会拿出2%或3%的利润帮客户分担关税”……
美国“对等关税”风波愈演愈烈,作为“世界超市”的义乌如何应对,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4月10日,上海证券报记者实地走访了义乌商贸城,市场仍然保持了一贯的热闹人气,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不少来自非洲、亚洲和中东的采购商正在穿梭于各个店铺采购着货品。
有商铺经营者表示,受益于供应链优势和多元化的市场布局,目前经营情况一切如常,并未受到太大影响。面对大幅增加的关税,“谨慎观望”成为大多数商户和采购商的共同选择。
“产品具有竞争力”
义乌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每天有22.43万客商穿梭于此,210万种商品经3000万件快递发往世界各地。加征关税导致出口成本上升,原本微薄的利润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但在采访中,众多商家并没有被动接受,而是选择主动出击。
模界先锋是一家在义乌经营燃油车模、船模、航模的商铺,创始人潜春海告诉记者,公司产品具备足够竞争力,并不担心美国市场的波动。“国内有完善的玩具产业链,价格和品质都具备很强优势,是国外很难替代的,好产品一定会有好订单。”他表示。
一位经营家居用品的商家,前一天刚刚收到北美客户的邮件。在邮件中,客户表示目前政策波动太大,希望再观望一段时间,等政策稳定后再订货。该公司负责人近期也在和客户紧密沟通,并协商拿出一部分利润来和客户分担关税压力。“客户合作很多年了,我们也希望共同应对冲击,可能会拿出2%至3%的利润。”该商户负责人说。
一家经营圣诞用品商铺的老板告诉记者,为了应对关税风险,一些北美客户2024年底就提前下单囤货,目前公司已经调整市场战略,优化生产流程、减少材料备货和成品库存,降低内部运营成本来减少关税影响。
开拓多元化市场
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少商家的“订单不会少”的底气来自不断拓展的全球市场。“刚刚成交的一单就是来自蒙古国的客户,今年以来俄罗斯及中东、南美等国家和地区的客户特别多。”潜春海告诉记者。
“义乌产品的丰富多样和性价比优势,其他地区难以比拟,哪怕涨价,只要在合理范围内都不会影响订单,还是有竞争力的。”伊凌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陶菊英说。
4月7日,小商品城集团在互动平台表示,2024年,义乌市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计进出口4133.40亿元,同比增长18.2%,占同期义乌市进出口总值的61.8%,成为拉动外贸增长的核心动力。公司依托义乌市场“一带一路”节点优势,已形成覆盖亚洲、非洲、中东及拉美等新兴市场的全球化网络。
义乌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义乌对美国出口910.7亿元,占义乌全市出口总值的15.5%左右。与此同时,义乌对新兴市场的贸易额快速上升,2024年对非洲、拉丁美洲和东盟分别进出口1220.9亿元、1116.7亿元和640.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6.4%、24.4%和26.2%。
创新构建“护城河”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义乌民营企业、个体户占据主导地位,过去几年国际形势变化,已经让义乌商人练就了灵活应变的能力。“义乌市场发展了四十多年,靠的就是对市场风向的把握。加征关税对义乌小商品既是短期阵痛,也是长期转型的倒逼动力”。
不少商铺负责人表示,这时候更加需要主动出击,在转型中求发展,通过创新升级构建自己的“护城河”。用好的产品和服务来提升价值,不打价格战,这才是留住市场的“法宝”。
“通过产品升级,我们不仅可弥补加税带来的损失,还将开拓更广阔的市场。”义乌市美时化妆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剑晶告诉记者,往年欧美客户较多,但是近两年,很多客户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
在义乌做服装出口生意的王女士告诉记者,以前主要将产品出口到美国,去年以来,公司把业务拓展重点放在欧洲和亚洲其他国家,并成功争取到不少订单,在一定程度上将可对冲关税带来的冲击。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